“你是自愿留下来继续治疗的吗?”

对于遭受电击治疗的许多孩子来说,据此改编游戏是最有力的反击——他们当初正是因为玩游戏,被家长送去治疗网瘾的。

责任编辑:李宏宇 朱晓佳 实习生 陈瑞迪 来雨桐

游戏《真实幻象》里,因为裸贷自杀的女大学生肖桦生前与父母的合影。(游戏截图/图)

(本文首发于2017年7月6日《南方周末》,原标题为《“你是自愿留下来继续治疗的吗?” 写个游戏,玩玩现实》)

对于遭受电击治疗的许多孩子来说,据此改编游戏是最有力的反击——他们当初正是因为玩游戏,被家长送去治疗网瘾的。

电光噼啪闪过,你被绑在13号治疗室,太阳穴疼得灼心。“知道错了吗?”一个穿白大褂的中年男人问。

大家叫他杨教授,网戒中心的负责人。你被家人送到这里治疗“网瘾”,正在遭受电击(杨教授所谓的“行为矫正治疗”)。

刚才刘医生让大家写日志,你写的是《网戒中心,迟早要完》:“在这里呆了六个月,我受尽折磨……”

电击后,重写日志,你从系统提供的三个题目里选择了《告别网瘾,早日出院》,写完后信心满满地交给刘医生。“早日出院?”刘医生眉毛一挑,面无表情地说,“安排治疗。”

再次电击。

你又写了第三篇日志《告别网瘾,重塑自我》:“是杨叔让我重获新生……”日志过关了,折磨你的日子还在继续。

还好,这些只是游戏《篱笆庄秘闻》里的剧情。

剧情改编自真实事件。现实中的杨教授,也以电击等极端方式“治疗”网瘾,2009年曾受到央视等媒体的轮番报道和质疑。2016年8月,游戏作者猫耳朵看到一篇两万字长文,那是一位网友自述在网戒中心的经历。猫耳朵这才知道,七年来,杨教授的电击治疗从未停止。

游戏圈炸开了锅,讨论这件事可以改编成什么游戏。对遭受电击治疗的许多孩子来说,据此改编游戏是最有力的反击——他们当初正是因为玩游戏,被家长送去治疗网瘾的。

一个月后,猫耳朵的改编游戏上线了,她将之命名为“篱笆庄秘闻”,而不是“逃离网戒所”。“游戏虽然取材于现实,但也经过了艺术加工,”猫耳朵对南方周末记者说,“它想说的很多,并不单纯是讲逃离网戒所。”

这是目前同类题材最成功的游戏改编。2017年7月,《篱笆庄秘闻》将登陆英语世界。在世界最大的数字游戏贩售平台Steam的候选游戏社区“青睐之光”,这款中国游戏凭一则中文版预告片和英文简介赢得了众多游戏迷的选票,成功入选。

“我喜欢这个,它来自一个真实的事件。”一位巴西女网友留言。多位资深游戏作者告诉南方周末记者,现实题材游戏在英语世界并不多见。如果这位巴西网友会中文,她还能在中国的游戏网站上体验校园霸凌、大学生裸贷、儿童拐卖和职业乞丐等虚拟现实。

猝不及防,钱没了

文小楼创作现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zero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