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道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的“X计划”:最响亮的“名牌”就是科技创新
“我们知道香港是国际性都市,深圳是中国的硅谷,而东莞则是世界工厂,这三个地方优势互补。只要抓住这个重点,就抓到了大湾区发展的核心。”
责任编辑:顾策
(本文首发于2017年6月29日《南方周末》)
“我们知道香港是国际性都市,深圳是中国的硅谷,而东莞则是世界工厂,这三个地方优势互补。只要抓住这个重点,就抓到了大湾区发展的核心。”
对于中国延续数千年“安土重迁”的传统文化而言,勇于冒险、宽容失败与敢于挑战权威的大湾区“文化转型”,是比资源投入更加重要的科技创新转型关键。
2017年6月20日,粤港澳大湾区论坛在香港召开。这场以“共建中国的世界级湾区”为主题的论坛,由深港两地社会智库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下称“综研院”)和香港一国两制研究中心共同主办,并由深具“大湾区基因”的腾讯公司承办。来自海内外政商学界的四百多位来宾齐聚一堂。
会议期间,综研院与腾讯联合发布了以“创新驱动和城市转型”为主题的湾区发展研究报告,明确提出作为“制造门类最全、产业链最丰富、市场化最活跃”的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将担当起中国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引领转型的创新主体重任。
随后的主题演讲与讨论过程中,著名经济学家周其仁、腾讯董事局主席马化腾与香港科技大学教授、大疆公司董事长李泽湘等与会嘉宾,分别从经济理论、企业实践与个人感受等角度,对湾区发展中的科技创新与城市转型、未来趋势与产业生态以及教育科研等主题,展开了丰富而深入的探讨。
南方周末记者摘录并梳理了部分与会嘉宾的讨论内容,以飨读者。
截然相反的湾区经验
“6月15日全球创新指数的发布中,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指标。”北京大学朗润资深经济学教授周其仁说,这个英文名为“cluster”(集群)的创新区域指标没有明确的行政边界,而是以申请专利的邮政编码来划分全世界的“创新群落”。
作为全球最具权威性的创新指标之一,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17全球创新指数报告》(GII)中,深圳—香港地区超越硅谷所在的旧金山湾区,在全球创新集群中排名第二,仅次于东京湾区。
周其仁认为,涵盖了城市群的“湾区”概念,有助于粤港澳地区突破已有的行政边界,形成更紧密的互动与创新“浓度”。而在身为综研院院长的樊纲看来,从单一城市向城市群的转型,本身就是中国未来将面临的“创新挑战”之一。
“大城市正在变成城市群、城市带,这是世界的趋势。”樊纲表示,城市群的含义就是“互联互通”,大家共享同一个城市群里的各种设施和服务——用时下流行的说法,就是城市们的“共享经济圈”。
今天人口近7000万的大湾区城市群,未来将成为人口过亿的“超级城市群”,深刻影响到中国未来经济的发展模式。而相对于长三角、京津冀等“超级兄弟”们来说,粤港澳大湾区未来的最响亮的“名牌”就是科技创新。
“中国要取得新的发展动力,就需要有这样超级城市群的科技转型能够起到支撑作用。”从这个意义而言,樊纲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在国家发展中的使命,“怎么说都不为过&rd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刘小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