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大的人工智能其实连4岁儿童都不如?

四岁儿童都能轻易解决的问题,却会难住最强大的电脑。近年来,通过模仿儿童的学习方式,人工智能再度强势回归。

责任编辑:朱力远

两种互为竞争的机器学习策略,虽然都在笨拙地模仿儿童轻而易举就能做到的事情,但它们正在把人工智能转化成一门学科。(环球科学供图/图)

(本文首发于2017年6月22日《南方周末》,原标题为《人工智能:向4岁孩子学习》)

四岁儿童都能轻易解决的问题,却会难住最强大的电脑。近年来,通过模仿儿童的学习方式,人工智能再度强势回归。

如果你花很多时间跟小孩子在一起,你一定想知道这些小人儿怎么能学得这么快、这么多。柏拉图以降的哲学家也想知道,但是他们从未找到令人满意的答案。我5岁大的孙子,奥吉(Augie),已经学习了植物、动物和钟表,更不用说恐龙和宇宙飞船了。他还能弄明白别人想要什么,以及他人的想法和感受。他能用这些知识对他看到的和听到的进行分类,并做出新的预测。他最近宣称,在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展出的最新发现的雷龙是植食动物,这意味着雷龙并不是那么可怕。

然而,奥吉从周围环境中接触的一切,不过是撞击视网膜的光子流和耳朵鼓膜附近空气的振动。但是,他那蓝色眼睛后面的神经计算机,却能从这些有限的感官信息开始,最终做出关于植食性雷龙的预测。一个挥之不去的问题就是,电子计算机能做到同样的事情吗?

过去的15年里,计算机科学家和心理学家一直在试图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老师和家长只需教授些许,儿童就能学会很多知识。尽管机器智能取得了巨大进步,但顶级电脑的学习能力也无法比拟年仅四岁的儿童。

了解儿童大脑如何运作,进而创造出以相同效率运行的数字化版本,将在未来十年继续挑战着计算机科学家。不过,与此同时,他们已经着手将人类的学习方式融入到人工智能的开发当中。

自下而上

20世纪的50年代和60年代,是人工智能的第一次兴起。但在那之后,科学家对人工智能的追寻沉寂了几十年。然而,在过去的几年里,尤其是机器学习的一些重大进展,让人工智能成了技术界最热门的研究对象。许多乌托邦主义者或末世论者纷纷对这些进展做出预言,要么人类获得永生,要么世界灭亡,不胜其数。

我怀疑,人工智能的发展会引起如此强烈的感受,源于我们内心深处对类人物的恐惧。从中世纪的傀儡,到怪物弗兰肯斯坦,再到电影《机器姬》中性感的机器女郎艾娃(Ava),人类创造的某些东西可能会弥合人与人造物之间的差别,这一想法始终深深地困扰着我们。

但是,计算机真的能像人类一样学习吗?在围绕人工智能的激烈言论当中,有多少真正指出了革命性的变化,又有多少只是夸夸其谈?很难讲清楚,计算机识别出一张猫的照片、一个口语单词或者一个日文字符的具体细节。但是,经过深入考察,机器学习背后的根本方法并非乍看之下那样令人困惑。就像奥吉和我们所有人接收光子流和空气振动一样,对计算机来说,它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是从电子图像中的像素和录音中的声音样本开始。然后,计算机会尝试从电子数据中提取一系列模式,用来检测和识别周围环境的其他对象。这就是所谓的“自下而上”策略,这一策略根植于哲学家戴维·休姆(David Hume)、约翰·斯图尔特&m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小碧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