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字典该“变”了!
在别的民族都束手无策、退而求次的时候,只有我们的祖先找到了一条可以发展象形文字的路。这条路不但高雅美丽,而且也同样易学、易用,只要你明白汉字的系统构造就行。
责任编辑:戴志勇
(本文首发于2017年6月22日《南方周末》)
本文从汉字音形义一体的特点出发来阐述,无论从儿童识字还是从彰显汉字中蕴含的文化内涵与道理而言,都很有价值。但汉语拼音也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而且有些问题值得继续思考。比如汉字如何对接计算机语言,加快现代科技技术的运用,需要在传统基础上创新发展。本文是作者一家之言,供读者思考。
象形文字是什么样的文字?是音、形、义兼备而一体的文字。拼音文字抛弃了形和义,当然简单了,但是有得必有失,传达的信息也就减少了一大半。
汉字从象形开始进行反复叠加,始终坚持着音形义一体。在别的民族都束手无策、退而求次的时候,只有我们的祖先找到了一条可以发展象形文字的路。这条路不但高雅美丽,而且也同样易学、易用,只要你明白汉字的系统构造就行。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领导人之一的陈独秀先生,历经风云变幻之后,在人生的最后几年,耗费了巨大精力,编了一本教材,名为《小学识字教本》。《自叙》中他感慨道:“此中小学习国文识国字之法急待改良,不可一日缓矣!”
正如陈独秀先生所说,识字若如学符咒,不仅戕害孩子的脑力,还会增加学习国文的时间,累得其他科目受损。他谢绝了政治、经济、西方文化等各方邀约,只做这件事,好像是在告诉我们说,中国思想文化的起点应该是在这里重新开始!
我们现在最通行的四本字典——《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英汉词典》《汉英词典》,中小学生几乎人手一册。它们对新中国文化的发展贡献很大,但今天我并非为了夸赞它们,而是要从改革的角度出发,期待一场轰轰烈烈的字典改良。
受西方影响的字典
四大字典是西化的产物。
《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是按照英语26个字母的顺序排列的,然而就我已知的世界上其他民族和国家几部字典,他们在编本族的字典却并没有依据另一种不相干的语言去排序。
例如日本人的文字脱胎于汉字,至今生活中仍保留了不少汉字,他们常用的《新明解国语辞典》的索引和排序是按照部首和假名;再如韩文基本子音的第一个子音,发音类似于“k/g”,在字典排序中永远是第一位,它属于朝鲜世宗时创造的28个拼音文字;又如德文、俄文等源于拉丁语的文字,他们的编排顺序则是26字母;而阿拉伯语的字典一般都是按照阿拉伯字母排序。
因而中国字典按照26字母排序的方式,固然不是国学,从本质来说也不能算是西学。如此一来,汉语、汉音、汉字的所有规律性都会被打乱,我们无法从这两部字典中看出汉字音形义一体的体系、汉音与语义的规律关系、汉语的读法涵义等等内涵。我们以北京师范大学王宁教授在《汉语词源意义的探求与阐释》一文中的分析为例:
稍=禾类+叶末端渐小处
艄=船类+尾端渐小处
霄=云霞类+最高视觉之渐小处
鞘=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ze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