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蚊大战中的两大杀器

数十年的经验表明,控制蚊子种群数量是防治蚊媒传染病最为有效的方法,在这方面,昆虫不相容技术和转基因技术等将大有作为。

责任编辑:朱力远

吸食动物血液的雌蚊(左)和吸食植物汁液的雄蚊(右)。蚊虫不育技术通过物理、化学、生物或基因修饰等手段,让不吸血的雄蚊携带生殖缺陷,与野生雌蚊交配后,使其不能正常生育。(资料图/图)

(本文首发于2017年6月15日《南方周末》)

昆虫不相容技术

数十年的经验表明,控制蚊子种群数量是防治蚊媒传染病最为有效的方法,在这方面,昆虫不相容技术和转基因技术等将大有作为。

沃尔巴克氏菌是世界上分布最为广泛的共生菌,可以感染约60%的昆虫。在自然界,蚊子等昆虫感染沃尔巴克氏菌(Wolbachia)之后,会与沃尔巴克氏菌形成稳定的共生关系,而且还能将这种共生菌传递给后代,其中感染该菌的雄蚊与自然界未感染或感染不同种沃尔巴克氏菌的雌蚊交配,其所产的卵不能正常发育,这种现象称为胞质不相容性。利用这一自然规律,科学家从果蝇等昆虫体内将沃尔巴克氏菌提取出来,导入到传播致病微生物的蚊子体内,让感染沃尔巴克氏菌的雄蚊与野外未感染的雌蚊交配,使其所产的蚊卵不能孵化,逐步缩减蚊子种群,这一技术即为昆虫不相容技术,本质上也是一种昆虫不育技术。

1967年,沃尔巴克氏菌介导的昆虫不相容技术首次对传播丝虫病的致倦库蚊种群控制取得初步成功,之后多个研究小组证明了沃尔巴克氏菌能有效介导蚊子不育。但是前期研究均是自然感染,感染过程不易控制,而且一些本身不易感染沃尔巴克氏菌的蚊子如埃及伊蚊等,就难以运用该技术。

直到1994年,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司格特·奥尼尔等人利用胚胎显微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刘小珊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