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平台靠什么抢人?
不管你是否看得上每个月1万-2万元的“包养费”,只要你没被纳入内容平台的扶持计划,再好的文章也很难拿到流量。
责任编辑:顾策
(本文首发于2017年6月15日《南方周末》)
不管你是否看得上每个月1万-2万元的“包养费”,只要你没被纳入内容平台的扶持计划,再好的文章也很难拿到流量。
头部内容固然有价值,但未来更大的机会在于长尾内容的生产和分发。长尾内容的分发门槛很高,取决于内容平台能否帮长尾内容的生产者找到他们的真正用户。
2017年6月上旬,一批娱乐类自媒体账号,因违背相关法律法规和用户协议被内容平台永久关停。
中国目前最主流的几个内容平台,完成了一起集体“净网”。
此前,中国的内容创业创富神话不断出现,“内容创业”也成了投资人口中的热词。各大平台纷纷出台现金补贴政策,拉拢优秀创作者。
市场上的内容分发平台已出现至少十几个。一线平台有企鹅号、大鱼号、百家号、头条号和一点资讯的一点号。尤其是BAT这三家互联网巨头,对内容行业砸下重金。这是因为,内容已经成了新的流量入口和新的消费业态。
现在,尽管面临不确定的风险,但各家平台并没有停止争夺内容生产人才的动作。
千人万元是标配
对创作者来说,这是一个有人吃肉、有人喝汤的残酷战场。有人能在百家号实现月收入三十多万元的广告分成,也有人几个月只拿到十几元的分成。
几大内容平台的广告内容主要分成两种,一种是内容平台方运营的信息流广告,即不同信息之间夹杂的广告链接,往往会打上“广告”或“推广”字样。另一种是创作者文章内部的广告链接。
前一种广告的收入几乎都被平台方拿走,这部分广告占了整个广告收入的大头。后一种广告,总体收入很少,并且由平台方和创作者按比例分成。
一位要求匿名的某内容平台负责人对南方周末记者坦承,注意力资源永远是一点点,大部分创作者收入寥寥甚至没有收入,真正赚到钱的,一是那些能创作出爆款文章的优秀内容生产者,二是那些被各大平台“包养”起来的创作者。
实际上这两类人又都是一类人。一位刚从传统媒体转型做内容创业的匿名人士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不管你是否看得上每个月1万-2万元的“包养费”,只要你没被纳入内容平台的扶持计划,再好的文章也很难拿到流量。即便拿到很高流量,也不可能拿到太多广告分成。
今日头条的“头条号”是最早一批内容分发玩家,也是最早推出补贴政策抢夺创作者的玩家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吴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