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人脉和“一带一路”
中国大陆有条件的高校,应该到“一带一路”沿线最关键的发展中国家
责任编辑:戴志勇
(本文首发于2017年5月25日《南方周末》)
中国大陆有条件的高校,应该到“一带一路”沿线最关键的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不久前才战乱平定和百废待兴的区域试办几所常规的分校或校园,因为那里是人力资源最稀缺的地区,也是其它国家还没有送进像样的教育开发项目的处女地。
这些年来,中国大陆送出去留学拿到硕士和博士学位的人,回国就业的数量越来越多。其中专业好和外语好,并有志于投身高教工作的中青年人士,是中国大学办海外校区的师资来源之首选。
经济社会学和商学研究反复明示,能够培育和强化人际关系即人脉发展的基础性社会组织(social institutions),一是家族,一是学校。学校同时又是培育和提升人力资源的主要社会组织,因此,成规模的经济贸易活动之拓展和维系,都要凭借人力资源和人脉的活水。
对写作本评论最直接的动因,来自笔者过去多年里在中国的周边国家作调研的感触;间接的动因,来自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在海外发展项目的观察。等到中国发起“一带一路”的合作倡议后,这些想法就越来越聚焦在一个具体政策建议上——我们中方要以人力资源和人脉的持续开发,来为中国推出的与“一带一路”相关的大中型工商项目,提供细腻稳健的匹配和长期深层的支持。
中国大学办海外校区要以实创名
关于中国内地的高校应该稳步扩大从海外招生的幅度以及设立相应的财政扶持措施的初步建议,笔者前不久已有专篇的解说(参阅“中国高校海外招生:先一箭三雕”)。本文强调的是:中国大陆有条件的高校,应该到“一带一路”沿线最关键的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不久前才战乱平定和百废待兴的区域试办几所常规的分校或校园,因为那里是人力资源最稀缺的地区,也是其它国家还没有送进像样的教育开发项目的处女地。至于这类所谓的overseas campuses,即海外校区起什么校名,将取决于所在地政府和中方办学机构的协商,但以下几个要素是这类校区的实质成分,即便不能一步到位,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l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