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会救灾协调会:非官方协调机制的民间实验

作为一个中国非官方组织,基金会救灾协调会试图用一种创新性的协调机制,来引导民间力量与官方一起协同救灾,并在非官方救灾机构之间建成一个有效沟通平台。

责任编辑:吕宗恕

除公众熟知的地震救灾之外,在福建,还有一支民间防汛抗旱救援队。(视觉中国/图)

(本文首发于2017年5月25日《南方周末》)

作为一个中国非官方组织,基金会救灾协调会试图用一种创新性的协调机制,来引导民间力量与官方一起协同救灾,并在非官方救灾机构之间建成一个有效沟通平台。

2017年5月11日,新疆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县发生5.5级地震。壹基金在第一时间联合喀什救灾分库调配救灾物资,并于当天下午8时抵达灾区,向受灾群众发放救灾物资。

这是基金会救灾协调会(以下简称救灾协调会)成员单位,以基金会救灾协调会名义的最新公开露面。

救灾协调会是一个于2013年四川雅安地震后成立的非官方协调组织,目前有壹基金、中国扶贫基金会等7家成员单位,先后参与了雅安地震、鲁甸地震和尼泊尔地震等救灾工作。

2013年9月23日,在第二届深圳慈展会上,救灾协调会向人们展示了一项数据:“基金会救灾协调会成员为4·20雅安芦山地震投入救灾重建金额8.5亿元”。这也是鲜为人知的救灾协调会,第一次进入人们的视野。

窗口:官方救灾体系对接民间救援力量

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芦山发生7.0级地震。

正是这一次地震,让中国民间救灾力量真正走到了一起。据时任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秘书长涂猛回忆,当时在雅安地震灾区,时任四川省委常委,现四川省政协副主席、省总工会主席李登菊提出,希望在政府救灾体系当中专门做一个窗口,来对接民间的救援力量。

这一设想极大地鼓舞了涂猛,“当时我就觉得这个想法特别好&rd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Golradir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