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看不见的病人”
长久以来在医药界存在一个问题——所谓“以病人为中心的新药研发”,实际上是“以药物为中心的研发”,最应该获益的病人成为了看不清的模糊影像。
责任编辑:何海宁
(本文首发于2017年5月25日《南方周末》,原标题为《新药研发中,被忽略的患者感受 寻找“看不见的病人”》)
- 政府监管部门:国家食药总局药品审评中心化药临床一部部长杨志敏、
-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药品审评战略办公室主任Theresa Mullin博士
- 临床医生:上海胸科医院肺部肿瘤临床医学中心主任陆舜教授
- 创新药研发企业:基石医药首席执行官江宁军博士
- 病人团体:中国罕见病发展中心国际事务部总监杨佩蓉博士
病人在接受一种新药之前,通常会问两个让医生很难作答的问题:“这种药会让我有什么感受?和我一样的病人在服药后有什么感受?”
长久以来在医药界存在一个问题——所谓“以病人为中心的新药研发”,实际上是“以药物为中心的研发”,最应该获益的病人成为了看不清的模糊影像。
在药物研发会议上讨论病人的用药感受新鲜吗?听起来是理所当然的事,但对于中国的医药生态系统来说,却是“破天荒”。
曾在美国担任临床医生的江宁军博士举了一个例子,他的病人在接受一种新药之前,通常会问两个让他很难作答的问题:“这种药会让我有什么感受?和我一样的病人在服药后有什么感受?”作为医生,他在药品说明书上很难找到与“感受”相关的描述,因此也无法确切告诉病人。
医学研究的根本目的是消除病痛、延长人类的生命和质量。长期以来,临床研究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能提供药物安全和有效性的客观证据。但评价的指标,并不一定是从病人的角度出发,更多是从研发者本身,甚至仅仅是为了得到“阳性”(正向)结果出发。因此,临床研究者更看重的是,实验室检查的数据和医生观察到的病情变化,很少问询病人感受并纳入考量因素。即便询问,方式和方法也缺乏严谨和统计意义——这在肿瘤药物上特别突出,肿瘤药物的评价指标和肿瘤大小、生存时间长短直接相关,很少列入病人的感受。
“我们要明白,做药是为了病人,如果真正能以病人为中心,而不是以药为中心,那么药物的临床价值就能真正体现出来了。”杨志敏在会上感叹。
这反映了一个长久以来在医药界存在的问题——所谓“以病人为中心的新药研发”,实际上是“以药物为中心的研发”,最应该获益的病人成为了看不清的模糊影像。
5月22日,2017中国国际药物信息大会暨第九届DIA中国年会(DIA为药物信息协会简称)在上海召开,大会的主题便是“恪守临床价值导向,引领药物研发新趋势”,意在引导各方更关注病人的临床感受。作为一家非营利性的全球医药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ze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