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之暗面

短短十几年间,一条收割普通计算机用户的黑色产业链,已经发展成了巨大的利益共同体。每个环节都有专职人员操作,彼此紧密配合分工合作,俨然一副流水线般的样貌。

责任编辑:聂寒非

虽然逐渐淡出大众视野,但勒索病毒事件依然在发酵。现在基于“方程式组”武器库开发的勒索病毒已经出现了数十个变种,威胁依然还在。在这一系列事件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暗影掮客”组织依然藏在幕后,身份成谜。(东方IC/图)

(本文首发于2017年5月25日《南方周末》)

短短十几年间,一条收割普通计算机用户的黑色产业链,已经发展成了巨大的利益共同体。每个环节都有专职人员操作,彼此紧密配合分工合作,俨然一副流水线般的样貌。

还有更多的匿名工具,能够保护这些在黑暗中的犯罪者。交易这些信息的角落,就在难以追踪真实身份的暗网中。

就在本周,当整个世界的目光被柯洁和AlphaGo的围棋比赛吸引时,英国曼彻斯特又发生了暴恐袭击。

上星期的WannaCry(想哭)勒索蠕虫病毒攻击,就像是发生在上个世纪。除了受害者们和从业者们,少有人再会提及。

互联网永不遗忘,但是网民是健忘的。虽然逐渐淡出大众视野,但勒索病毒事件依然在发酵。现在基于“方程式组”武器库开发的勒索病毒已经出现了数十个变种,威胁依然还在。在这一系列事件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暗影掮客”组织依然藏在幕后,身份成谜。就连这个名字的出处也不能确定——也许来自游戏《质量效应》:其中也同样有个倒卖情报的组织,同样无法查明身份。

真实世界中的“暗影掮客”也许是个黑客团体,也许是一个人——俄罗斯一位安全专家认为,此人是美国国家安全局(NSA)内部人员。有人说他们的英语太差,所以不应该是英语母语人士;但也有人认为这反倒证明他们尝试隐藏自己的出身。NSA最重要的泄密者斯诺登曾经分析,认为“暗影掮客”应该与俄罗斯政府有关;但路透社的分析文章认为并非如此。

曾经的互联网之光

“黑客”,曾经是个会带来复杂情感反应的名词。一些人喜欢这个词,一些人以能被称为黑客为荣;一些人讨厌这个词,认为它是破坏的力量。但是无论如何,互联网绕不开这个词。

我们今天互联网的很大一部分基础,都是基于黑客们的工作。在早期的用法中,黑客们往往是技术精英,乐于探索和展示自己的技术,并往往奉行分享和免费原则。他们也许会破坏些什么,也许会建设些什么。他们是混乱,也是生机勃勃的力量。

黑客们对传统的道德规范往往并不在意。他们可能开创一个新时代,也可能挡在旧时代巨头的路上。在互联网早期发展史上,到处可以看到他们的名字——名人堂里,或者耻辱柱上;在大众文化中,前者被叫做“黑客”,而后者往往被叫做“骇客”以示区别。

早期的骇客们,即使是以攻击和破坏为目的,也很少提出金钱上的诉求。曾经是美国头号计算机犯罪通缉犯、曾被称作&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zero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