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值多少钱?

当手机变成了现代人的新“器官”,移动支付顺畅,知识付费的跑道就修好了。为发财,为追星,为节约时间,为寻求精神家园……总之,人们已经愿意为知识掏钱了。

责任编辑:冯禹丁

喜马拉雅FM举办的有声书展。(视觉中国/图)

(本文首发于2017年5月18日《南方周末》)

当手机变成了现代人的新“器官”,移动支付顺畅,知识付费的跑道就修好了。为发财,为追星,为节约时间,为寻求精神家园……总之,人们已经愿意为知识掏钱了。

在这条道上跑得最快的几家平台起点不同、去向不同,但都相遇在“付费”这个路口,变成了竞争对手,或者摸着石头过河的战友。

2016年,被称为“知识付费”元年。进入2017上半年,这个词显然变得更热了。

长久以来,在互联网上知识“免费”似乎是一种常态,但“付费”的市场正在迅猛发育。100亿-150个亿,是36氪报告最近估出的目前全国知识付费的总规模,这个数值几乎是2016年全国电影票房收入的三成。而今年,36氪预计知识付费市场将达到300亿-500亿。

这里的“知识付费”还不包括在线教育,它泛指把知识变成产品和服务,通过互联网平台变现的行业。

当手机变成了现代人的新“器官”,移动支付顺畅,知识付费的跑道就修好了。在这条道上跑得最快的,是喜马拉雅FM、得到、知乎、分答、豆瓣时间这几家平台,它们几乎都是从2016年才开始出发的。

去年5月,知乎Live、分答、得到、喜马拉雅FM付费频道先后上线。年底,豆瓣也开了付费栏目豆瓣时间。

它们起点不同、去向不同——喜马拉雅FM卖音频节目、知乎Live卖在线讲座、得到卖大咖课程、分答卖一对一问答、豆瓣时间卖文艺产品,但都相遇在“付费”这个路口,变成了竞争对手,或者摸着石头过河的战友。

目前它们共同摸到的“石头”包括:音频更受欢迎;单个产品价格少有超过200元等。

“听”,是碎片化学习的最佳方式。它不占用眼睛,可以在通勤、跑步甚至带孩子的时候学习,而且更私密、更亲近;在定价上,无论何种“知识付费”产品,目前最高价很少超过200元,没有人说清为什么。

上述36氪的报告认为,最受欢迎的知识付费内容有几类:职业技能类,比如时间管理和文案写作;投资理财类;生活兴趣类,比如音乐诗歌等;专业知识类,比如医学、心理学。而目前成功的商业模式有:即时一对一问答;付费阅读/下载;线上授课;个人咨询四种。

谁在为知识付费?在南方周末记者采访的数十位“知识付费”用户,大致可以分为非黏性、半黏性和完全黏性三类。

非黏性群体有用这些软件消遣的习惯,但只用免费内容。据知乎和喜马拉雅FM的数据,100个人中大概只有两三人会选择付费内容。

半黏性群体是已经对某些平台形成习惯和依赖的用户,比如部分豆瓣和知乎用户,如果平台推出付费内容,他们不排斥买来试试。

完全黏性用户则是出于对平台背后团队或主讲人的崇拜和信任,愿意付费。他们在消费之后普遍觉得物超所值。一位“得到”用户评价他买的课程,“这可能是一年来花得最值的199块,再加两个0都值。”

国内“知识付费”的开先河者罗振宇。(视觉中国/图)

得到:粉丝聚集地

花钱买时间,是很多工作繁忙的人们用付费内容的主要原因。

罗振宇应该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zero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