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台前幕后
是“修墙”还是“修路”?“一带一路”给出的答案无疑是“修路”。
责任编辑:曹海东
(本文首发于2017年5月18日《南方周末》)
当前,经济全球化面临发展失衡、分配差距扩大、复苏趋缓、贸易低迷等挑战。是“修墙”还是“修路”?“一带一路”给出的答案无疑是“修路”。
“中国人常言‘要致富先修路’,联合国非常愿意同中国加强合作,共同建设好这条道路,让我们的行动造福所有人。”——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
电力,点亮了缅北山区普通老百姓世世代代的黑夜,也激发了民众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珍视。
将“一带一路”建成“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这描绘了“一带一路”建设的愿景和前进方向,将为世界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和平之路:“和平是‘一带一路’的底色”
“将‘一带一路’建成和平之路。要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的伙伴关系。”2017年5月14日,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发表主旨演讲强调,要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营造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
“和平之路”,这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精神。尽管丝绸的重要性似乎远不及战车、战马与火药,它却留下最为长久的记忆。一条条商道仍以“丝绸之路”命名,其蕴含的“和平”精神生生不息。
由于长期战乱,缅甸克钦邦基础设施相当落后,小其培电站是中国国家电投在境外建成投产的首座水电站。2012年春天,缅甸“4·26”战乱一度迫使处在投产期间的小其培电站工程戛然而止,设备也遭到偷盗、破坏。一时,缅甸北部民众望眼欲穿的用电希望破灭。
此时,正值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2013年9月,小其培电站恢复发电工作。同年10月25日,成功向克钦邦首府密支那送电,饱受缺电煎熬的密支那居民迎来期盼已久的光明。
“孟夏之日,万物并秀”。当“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时,缅甸北部已步入热季,电力供应尤显重要。电力,点亮了缅北山区普通老百姓世世代代的黑夜,也激发了民众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珍视。当地理发师阿昌颇有感触:“小其培电站向我们供电后,我们理发店再也不需要靠发电机发电了。”
友谊的故事在“一带一路”上传播着。杜赛楠是一名清秀的缅籍姑娘,被当地民众称为中国企业里走出来的“西亚玛”(缅语“女班长”)。2014年底,杜赛楠从密支那技术大学电气专业毕业后,在一个乡村学校当教师。2015年,看到小其培电站招聘广告,她长途跋涉来电站应聘。
一进厂房,杜赛楠就被眼前高大的建筑震撼,犹如走进迷宫:“一样左一扇门,右一扇门。前面有楼梯后面也是楼梯,运行中控室一排排显示屏,一个个红的、绿的光点闪耀。”
她从未见过这阵式,只感到眼花缭乱,一时打起退堂鼓。如今,“在中方员工的谆谆教导和在公司严明的规章制度的指引下,失误率快速减少”。
“在两国开展合作时,民间交往更容易连通人心,让缅中民众真正做到民心相通。”缅甸驻华大使吴帝林翁高度赞扬缅中“民心相通”。
为守护这条“光明通道”,中国巡线人时常冒着生命危险。“源松线”是从小其培电站输向缅北千家万户的电力“大动脉”,被缅甸称为“黄金线”。缅北地区安全局势动荡复杂,自然条件也极端恶劣,山高林密,野猪、毒蛇出没,围笼、铁夹子遍布山间小道。
据介绍,缅北森林还有“三虎”:传染疟疾、登革热的蚊虫,稍有不慎就被叮咬;遍地活跃的旱蚂蟥,隔着袜子或衣袖吸血,即使吸饱也不松口;牛蜱虱则擅长对任何动物发动无差别攻击,被它叮上,开始不痛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刘小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