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汉字这么有趣儿
汉字从图形到甲骨文到篆隶乃至今日的简体字,字形字义都在不断地发生演化。早期的文字基本由抽象的图形构成,大概在殷商后期,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就是用写或刻的方式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主要用来占卜,也有的是用来记事。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因为这个时候的文字多是从图画文字中演变过来的,所以它的象形程度比较高。
比如“男”字(见下图),甲骨文和金文由「田」和「力」构成,「力」像耒耜形,「田」表示田地,「男」表示会用耒耜于田中耕作之意。因农耕者为男性,故以「男」作为男子的称呼。《说文》:「丈夫也。从田从力。言男用力于田也。凡男之属皆从男。」段玉裁注:「人长一丈,故曰丈夫。」
再比如“即”字(见下图),「即」字的甲骨文和金文由「皀」和「卩」构成,像人跪(卩)于食器前就食之形,本义是就食。「即」或「就」都有接近、靠近之义,如《论语.子张》:「望之俨然,即之也温」,邢昺解释为:「就近之则颜色温和。」再引申而又有时间上「立即」的意思。近席就餐为「即」;吃完后离席为「既」。
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大篆有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缺点是字体繁复,书写不方便。
在诸侯割据称雄的东周战国时期,古代文字经历长期的演变发展,在全国各地有很大的分歧,而且这些千变万化的文字写法也没有一定的体系和结构规律。这就给政令的推行和各地的文化交流造成重重阻碍。统一文字已成为当务之急。于是,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下令“书同文”,由丞相李斯等人整理文字,以简化秦文“小篆”作为标准字体,用于公文法令,通行全国,废除了其它各种异体文字。
李斯以战国时候秦人通用的大篆为基础,吸取齐鲁等地通行的蝌蚪文比划简省的优点,创造出一种形体匀圆齐整、比划简略的新文字,称为“秦篆”,又称“小篆”,作为官方规范文字,同时废除其他异体字。秦始皇在“书同文”的过程 中,命令李斯创立小篆后,又采纳了程邈整理的隶书。隶书基本是由篆书演化来的,主要将篆书圆转的笔划改为方折,因为在木简上用漆写字很难画出圆转的笔划,所以隶书的书写速度更快。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奠定了楷书的基础。
总体来说中国汉字的发展,前后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
其演变过程是:
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隶书 → 楷书 → 行书
(商) (周) (秦) (汉) (魏晋)
字里乾坤,蕴含了上下五千年的习俗、传统。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 ,而文字是记录语言和传达语言的书写符号,也是人们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之一。有了文字,人类的知识才能记录下来,正确地传承下去。有了文字人类的精神文明才能发展,科技才能不断进步,人类社会活动的痕迹才能记载。
汉字记载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历程的结晶,
其演变过程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和当时的政治经济状况,以及自然科学,社会学,医学,美学等等各个方面。
随着时间的延伸,汉字也在改变着,更加的简洁,方便我们的使用。
我们作为汉字的使用者,了解汉字的起源与发展,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和运用汉字。
南方周末特推出手绘解字系列,从一张图读懂汉字的演变,以二十四节气汉字为开篇,追根溯源,以飨读者。亦欢迎读者朋友的讨论和分享。
有任何建议,可发邮件至: hncshh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