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于37岁,他用手术刀和文字探究一生: 到底怎样的人生才值得一活

“丧亲之痛并不能阻断婚姻之爱。”

责任编辑:朱晓佳

保罗·卡拉尼什(资料图/图)

如果保罗·卡拉尼什的故事改编成电影,也许会有这样一幕:女孩独自玩耍,阳光洒进屋子,画外音响起。

“在往后的生命中,你会有很多时刻,要去回顾自己的过去,罗列出你去过的地方、做过的事,对这个世界的意义。我衷心希冀,遇到这样的时刻,你一定不要忘了,你曾经让一个将死之人的余生充满了快乐。”那是保罗写给女儿的遗言。

保罗是印度裔美国医生,2013年5月被确诊为第四期转移性肺癌。他的住院医生培训还剩一年多,本应顺利成为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神经外科专家,但,“想象中的未来,那么多年奋斗即将迎来的人生巅峰”,瞬间烟消云散。

为了留下些什么,保罗用最后的时光撰写了回忆录《当声音化为空气》。书名来自17世纪英国诗人福尔克·格莱维尔的诗句:“你在死亡中探究生命的意义,你见证生前的呼吸化作死后的空气。”回忆录尚未出版,保罗就去世了,年仅37岁,离开了妻子和不满一岁的女儿。

以患病为界,保罗的生命被截成两半。前面35年,他成长、阅读和求学,准备迎接最好的时光;后面两年,他则尽力克服由未知和失落而生的沮丧。尤其残酷的是,他完全没做错什么,甚至可以说富有道德力量,他也深知疾病的原理,这些对死亡都无能为力。

露西在后记中写道,悲伤有时很沉重,压得她浑身颤抖,呻吟呜咽。但她相信两人还在同行,就像C.S·刘易斯所说:“丧亲之痛并不能阻断婚姻之爱。”短短一生,保罗始终希望藉由文学、信仰和道德来寻求有意义的生命,最后终于跨越了死亡。

自由的意志,也遵循物理定律

保罗出生在纽约,十岁时随家人迁往地处高原的亚利桑那小镇。“在这个地方,尘土如恶魔,不知来处,腾旋而起,模糊视线,继而又不知所踪。绵延的旷野消失在无穷无尽之处。”父亲喜欢那里的阳光,低生活成本,以及开设自己的地区性心脏专科诊所的机会。

保罗家来自印度南部,父亲是基督徒,母亲是印度教徒,两人私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吴悠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