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私营企业解决公共产品问题的范例

共享单车的快速发展,虽然给城市交通秩序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但可以通过规范人们的停放行为得到解决。

责任编辑:戴志勇 实习生 林欢 杨卓睿

2017年4月,上海街头的魔拜单车骑行者。如果打算“规范”“治理”共享单车,出台的政策,切忌降低共享单车的便捷性或对市场准入实行数量限制,不应伤及企业的创业积极性,不要妨害共享单车使用上的便捷性。(东方IC/图)

(本文首发于2017年4月27日《南方周末》,原标题为《共享单车:自发秩序是如何发生的》)

北京为了缓解城市交通拥堵,这几年市政府斥巨资兴建地铁和扩展地面交通系统,设立地面公交专用道,降低公共交通票价,鼓励市民多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减少私家车的使用;与此同时,限制市民购买小汽车,通过摇号的方式对小汽车购买实行限购,对已经拥有私家车的市民也采取了强硬的限行政策。可以说,北京市政府为缓解交通拥堵下了很大的功夫,花了很大的代价。

解题:“最后一公里”

如何真正让市民出行多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减少私家车的使用?政府想到了公共自行车。前几年,北京市一度在全市设立了大量“固定位共享单车”,以解决居住地到公共交通站点的“最后一公里”问题。由于使用固定位共享单车需要停放在指定的固定位置,取用和还车都不方便,缴费也不方便,因此固定位共享单车模式基本宣告失败。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几乎一夜之间几家私营公司发起的无固定位共享单车如ofo、Mobike遍布大街小巷。“无固定位共享单车模式”利用现代区块链信息技术,以其便利的借还安排、低廉的收费赢得广大市民的青睐。一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Golradir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