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该教“识字词”还是“赏意义”?
小学是奠定一生学习兴趣的阶段,好的小学教材,尤其重要。什么是好的语文教材?
责任编辑:戴志勇 实习生 林欢
(本文首发于2017年3月30日《南方周末》,原标题为《小学语文教材:记忆字词,还是建构意义?》)
编者按:近日,小学语文教材里的《爱迪生救妈妈》一文所讲故事的真实性再次引起了主流媒体的关注。小学是奠定一生学习兴趣的阶段,好的小学教材,尤其重要。什么是好的语文教材?民国时期一些教育者、作家、漫画家等一起编著的老教材,因其童心童趣,编排较为符合孩子心理,这些年很受追捧。随着民办教育空间的增加,近年也有不少体制内外的教育者编写了一些自用教材,有的老师直接用上了各种文学经典、传统经典作教材;近十年在中国发展迅速的一些实验教育,甚至没有现成教材,需要由老师领着孩子们,做出属于学生自己的“生本教材”。但公办学校才是影响最大的教育,家长们翻开今天在公立学校使用的小学语文教材,不知有什么发现和感受?体制内外的老师们在教育的过程中,对于语文教材与教学,有什么心得体会?欢迎来信分享。Dacankao31@126.com。
“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长期以来,“工具论”语文观影响着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其重要的表现就是重视词语的积累和段落的背诵,轻视建构意义的阅读。这一表现又体现在教材编写的各个层面。本文即依据我在《小学语文儿童文学教学法》一书中所提出的“建构论”语文观,针对“工具论”语文观指导下的小学语文文学教材编写所存在的几个问题进行具体分析,以探寻改善教材编写状况的方法和路径。
选文质量:短小轻薄的“教材体”
在我看来,现行的几种主要小学语文教材,编入了太多的“教材体”文章。教材体的课文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出于某种语文教学上的考虑,主要是识字的考虑,找人专门为教科书编写的课文;一种是对《丑小鸭》、《小猫钓鱼》、《小蝌蚪找妈妈》等儿童文学作品进行大幅度缩改写的文章和似是而非的仿写“儿童文学”。教材体的课文,缺少写作的灵气,思想性、艺术性、趣味性都非常匮乏,有些课文甚至存在着逻辑不通的严重问题。这样的课文,学生学得越多,背诵得越多,本来具有的语文能力非但得不到发展,反而有可能下降。
为什么会出现教材体的文章?恐怕一个重要原因是出于学习字词的考虑。这也非中国独有。教材编写者认为小学生到了几年级,就应该认识哪些字词,而自然的文章,比如经典的、优秀的儿童文学无法提供那些字词,于是就需要找人来编写容纳了那些字词的文章来作课文。这些非自然的教材体文章大都出自一些写手,而不是优秀的作家之手。优秀的作家也未必愿意来写这种命题式的文章,即被要求用到多少生字的这种教材体文章。英国的艾肯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她就曾经说过,出版社编语文教材的时候,请她去写故事,要求把什么什么生字、生词写进去。她说她坚决拒绝,认为这种必须塞进某些字词的写作违反了艺术创作的规律,根本无法写出好文章。
这种为了识字而用某些词语来编写课文的做法,是对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小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