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组织为何集体缺席“精准扶贫”?

中国公益组织在精准扶贫中集体性缺位,一定程度地反映了其系统性参与这一重要社会行动的能力不足。

责任编辑:吕宗恕 实习生 冯佳雯 周棋彬 林志伟

从制度层面支持公益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是在多元化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关系的重要内容。(视觉中国/图)

(本文首发于2017年3月30日《南方周末》,原标题为《“精准扶贫”实践中: 为何公益组织集体性缺位》)

制度性资源供给不足,不仅影响了社会资源参与扶贫的力度,也影响了由于在“最后一公里”之内缺乏有效的专业组织和人力资源导致的扶贫资源使用效果。

政府在制定公共预算时应该考虑公益组织的发展需求,特别是在民生领域的公共投入需考虑给公益部门留一定参与空间。

中国公益组织在精准扶贫中集体性缺位,一定程度地反映了其系统性参与这一重要社会行动的能力不足。

本届政府在2013年制定了到2020年消除贫困的目标,这是自政府推动扶贫工作几十年来决心最大、资金资源投入也是最大的扶贫行动,其力度前所未有。

在笔者看来,精准扶贫的关键不仅要明确谁是贫困人口,更主要的在于投入的扶贫资源在“最后一公里”之内如何能转变成贫困人口可持续的脱贫资源。因此,在解决扶贫“最后一公里”问题时,需要专业性组织和人力资源与贫困人口一起创新。

中国公益组织一直都把扶贫救助作为其主要工作内容,也在这一公里之内积累了丰富经验。但是,尽管中央政府反复号召鼓励公益组织参与精准扶贫,与汶川大地震及其他灾害出现时公益组织集体性介入不同,在当前大规模的精准扶贫实践中却很难见到体量已经非常庞大的公益组织集体性和系统性地参与。

这是为什么?

公益组织在扶贫这一民生领域中的集体性缺位,一方面会加大政府组织资源供给的压力,即使政府部门在行政指令下可以投入大量的人力资源,但是精准扶贫“最后一公里”工作仍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社会工作,需要有长期的发展工作经验。政府各职能部门都有自己的业务工作,所派出的人员并非都能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刘小珊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13)


回复

2017-04-07

就急不救穷

回复

2017-04-01

简而言之,核心是是利益分配!公益组织的参与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释放部分地方政府精准扶贫的压力,但是精准扶贫是有绿色通道的,是给地方政府的利益关联主体还是第三方的慈善机构?在现在做慈善项目还需向政府及利益关系主体进行赎买的年代,慈善,不过是普通公民的美好愿望。

回复

2017-04-01

纸上谈兵?来,键盘侠,拿出一点干货,你这样信口开河,不怕闪着舌头

郁孟辉

2017-03-31

中央拨款"精准扶贫"有真金白银,这种扶贫是通过自上至下的系统的,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权力就有可能从中贪腐,事实也说明了这点。有公益组织参与就多了"一双眼睛"的监督,所以农村各级领导是不欢迎公益组织的。

回复

2017-03-31

什么鬼,谁说泰国比中国人素质高了,别别以偏概全

郁孟辉
回复

郁孟辉

2017-03-31

中央拨款"精准扶贫"有真金白银,这种扶贫是通过自上至下的系统的,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权力就有可能从中贪腐,事实也说明了这点。有公益组织参与就多了"一双眼睛"的监督,所以农村各级领导是不欢迎公益组织的。

回复

2017-03-31

锦上添花和雪中送炭就是如此区别。

回复

2017-03-31

文墨冗长 开头就逻辑混乱的多次提及 这个现象是为什么?

回复

2017-03-31

真的好绕的文章,我的天。

回复

2017-03-31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回复

2017-03-31

我今天听泰国一华裔导游说,他平时会去当义工做慈善,这位华裔在清迈月收入一万五到两万铢之间(约人民币四五千),在泰国收入中算高了,在中国,这种收入其实也不算高,但中国有多少这种收入的人做过义工服务于社区或慈善?为什么泰国比中国穷,而泰国人的公民素质比中国人要高?这不只是民族素质问题,这是制度问题。

shuxiaorong
回复

shuxiaorong

2017-03-30

不知道区区三字

回复

2017-03-30

阅读看看

回复

2017-03-30

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