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周协商、“抢麦”提问…… 这届委员特别忙
李克强、王岐山、汪洋、孟建柱……多位领导人出席全国政协常委会。每到自由问答的互动环节,政协委员们都抢着按下按钮,尖锐的提问不会被回避。
责任编辑:刘 斌 苏永通
(本文首发于2017年3月2日《南方周末》,原标题为《全国政协这四年:双周协商、“抢麦”提问……这届委员特别忙》)
李克强、王岐山、汪洋、孟建柱……多位领导人出席全国政协常委会。每到自由问答的互动环节,政协委员们都抢着按下按钮,尖锐的提问不会被回避。
在过去四年里,本届政协共进行了62次双周协商座谈会。各部委当场回应。俞正声中途也会提问,尤其是对一些数字的出处,“所以我们要做好充分准备。”
“过去十几个委员去走一圈,回来调研组写一个调研报告。现在大部分委员要在座谈会上发言,每个委员都得写出建议。有些发言一结束,当场就协商问题是否可以解决。”
“过去(给我)打电话的比较少,包括文字的沟通,递五个提案,可能就回复一个。现在是每一个都有回复。”
“协商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有不同意见。它的意义在于容纳意见,让不同的意见得到沟通和表达。”“我们提出的是该怎么做,领导考虑的是什么时候做,怎么做得到。”
2017年2月21日,教育部一位司长带着一位处长,来到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在上海的住所,想要进一步和他交流关于教育方面的提案。作为全国政协常委,葛剑雄经常与政府部门的官员讨论提案,“最近两年我都有教育方面的提案,教育部相当重视”。
提交提案是政协委员参政议政的主要形式。全国“两会”召开在即,政协委员们的提案也进入到最后准备阶段:有的还在外地调研,有的提前进京参加各种会议,有的与团队在为提案做最后的完善。在本届全国政协中,委员们的提案得到极高回复,全国政协委员、提案委员会驻会副主任田杰近期对外披露,截至目前,十二届四次会议的提案办复率达到了99.84%。
即将在2017年3月3日召开的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将是本届两千多名政协委员最后一次集体亮相。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并系统论述了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进而对“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进行规划和部署。
全国政协这四年来有哪些具体变化,协商民主落实的成效如何?南方周末记者在2017年全国“两会”召开前,采访了多位全国政协委员,请他们回顾几年来履职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和所见所闻。
“政协委员主要代表不同界别的意见”
四年前,俞正声就任全国政协主席后,曾多次向政协委员们强调人大和政协的区别。
2015年,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开幕会上,俞正声说:“(人民政协)不是权力机关,也不是决策机构,而是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发扬民主、参与国是、团结合作的重要平台。”
葛剑雄也翻看了政协所有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b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