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夫在苦外

只有在活泼、锐敏、自由自在的心灵指导下,智力和努力才不会是盲目的

责任编辑:蔡军剑 戴志勇 实习生 杨卓睿

剑桥人喜欢Talk,通过不断地、与不同人的交谈,碰出一个有趣想法,再使它从模糊到清晰,变得更加灵敏和锐利。(视觉中国/图)

(本文首发于2017年3月2日《南方周末》)

只有在活泼、锐敏、自由自在的心灵指导下,智力和努力才不会是盲目的

中国人训子课徒,好勉以吃苦耐劳,谈及“学习”必云“刻苦”,讲到“读书”便想起“寒窗”。当然也有快乐:“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然而苦乐悬作两境,学业终为苦差。问题在于,一味吃苦,究竟所为何来?若说吃苦即是意义,我怕有此“爱好”者终是少数;若云苦学就能考大学,读博士,找个好工作,做个人上人,则乐趣也不来自吃苦,而在其目标。所以一旦金榜题名,立刻抛开书册,从此逍遥快活,远离苦海。像胡适期望的那样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Golradir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3)


回复

2017-03-08

中国式教育从来缺少让心灵自由飞翔,不以年青的美国作反思。总以五千年的文化醉卧历史,缺少吐故纳新的积极思想。

回复

2017-03-05

说的太好了,这就是西方的教育模式和我国的教育模式区别所在。有时候会思考为什么外国人的思维普遍比我们的思维更多元化,他们的创新和动手能力强于我们,也许关键的一点就在于在他们的意识里,学习不是一种任务,而是一种兴趣,渴望了解世界万物的求知欲在促使他们不断学习,知道了自己的目的以后才能更好的发挥主观能动性,而不是别人告诉我们该怎么学怎么做我们被动接受,效果并不好而且会导致抵触心理,扼制创造力。

浮生若梦
回复

浮生若梦

2017-03-05

好读书而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读书的快乐从来不是强求。那些读书很苦的人,只是别人觉得他苦,他的内心必然是很快乐的。没听说过不爱一件事能做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