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1”的老人们

变化以一种无法抵挡的速度滚滚而来,曾经被称为“小上海”的“741”却被落下了,衰落到无人问津。年轻人越来越少。这里成了全市老龄化最严重的辖区。

责任编辑:吕明合 吕宗恕

(农健/图)

(2017“记者回家”专题之十四。本文首发于2017年2月9日《南方周末》)

变化以一种无法抵挡的速度滚滚而来,曾经被称为“小上海”的“741”却被落下了,衰落到无人问津。年轻人越来越少。这里成了全市老龄化最严重的辖区。

婶娘半夜三更又离家出走了。

年初二凌晨三点,睡梦中,咚咚咚,有人敲门。舅舅吓了一跳。穿衣开门,竟然是远房亲戚婶娘。

过完年,婶娘八十五了。两三年前,她就患上了阿尔兹海默症。一开始只是健忘,比如忘记楼道的开门密码是多少;忘记大家刚才说过的话。渐渐地,她从一个聪明贤淑的人,成了一个时常胡言乱语无法控制行动的“老糊涂”。她背驼得像口陈旧的大锅,爬楼梯就算扶着栏杆还常常打个趔趄。她失去了对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常常无节制地喝酒,凌晨醒来,又突发奇想,想要去她打过太极拳的花园看看。

这一次,正月里,她穿着单衣就溜出了门,“没什么事,就来看看”。舅舅怕老人家着凉感冒,赶紧找了床被子,一边回应她嘴里无人可以理解、含混的咕哝,一边忙着把人安顿好,天色拂晓才通知了家人。子女都不在身边,婶娘一个人住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刘小珊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25)


回复

2017-05-22

随着中国城市建设的发展,人口老龄化,城乡差异化这样的话题越来越普遍,解决人口老龄化和老人的养老问题已经成为我国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而741只是众多老龄化严重城市的缩影,解决城市转型及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成为我国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

回复

2017-03-14

说不出的感动,我们能为这些即将逝去的老人做些什么呢?爷爷带大的孩子看完泪奔………

回复

2017-03-06

历史的车轮行驶过后,往往会扬起尘土,

回复

2017-03-01

这就是历史

回复

2017-02-27

所以不要背井离乡了,在家附近上班多好

常超红
回复

常超红

2017-02-25

时光短暂,生命易逝,珍惜现在。

回复

2017-02-24

历史

回复

2017-02-22

多陪伴长辈,对你来说并没有那么难。

回复

2017-02-21

非常同意

2017-02-14

在人一生最后的年头里 最重要的是过得随性和开心 无关病痛 终自己所愿即可 老人大可不必因风烛残年而死死守着自己能活的日子 不在活多长 在于活多值得

回复

2017-02-20

可怕,可怜的741. 原741退休老人。

回复

2017-02-20

可怕,可怜的741.

回复

2017-02-18

历史

回复

2017-02-18

曾经最亲近的被自己一下下推离

回复

2017-02-17

真心希望空巢老人得到应有的温暖和呵护!

回复

2017-02-17

早在几年前,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就已经摆在人大常委会的台面在议。在我国,向“741”这样的城镇还有很多,那时有个提法叫“献完青春献子孙”,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很多城镇已经失去了原有的价值,这样的转变也使后人更愿意选择去更发达的城市生活,于是这些城镇也就慢慢成为一座孤城。文章的结尾真的很感人,爷爷最后在想些什么呢?这与几十年前的被感召时的踌躇满志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想这也是社会面临老龄化的写照吧……

旋转木马
回复

旋转木马

2017-02-16

孝,好感人,好无奈……

旋转木马
回复

旋转木马

2017-02-16

孝敬父母

回复

2017-02-16

作者早早地残忍地离开了741,回过头来还要说无人问津?你也是落下他的其中一员,“家乡”二字何其疏离。。。

回复

2017-02-16

哪里都有这样的老人,即便见的多了些许有点麻木,但心总是软的

回复

2017-02-15

我小时候也是741的,吃过戚机厂的赤豆棒冰,在三区的公营站买过衣服,爬过小花园的假山,四区的老房子很有石库门的感觉。先行酒楼的小笼包百吃不厌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