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的“人物表”,现在的“明星梦”

当然这个行业永远存在谁站台中间谁站在边上的问题,但当时我们晚上的演出费都一样,都是三毛。

责任编辑:李宏宇 朱晓佳

新演员杨玏对老演员杨立新有所赞同,有所保留,归根结底深受父亲影响。(赵程晖/图)

(本文首发于2017年1月26日《南方周末》,原文标题为《当年的“人物表”,现在的“明星梦” 杨立新、杨玏父子谈“演员这一行”)

当然这个行业永远存在谁站台中间谁站在边上的问题,但当时我们晚上的演出费都一样,都是三毛。

演员杨立新在北京人艺工作了四十多年。他曾经有个习惯,排了新戏,就带儿子杨玏过去,跟布景合个影。高二下半学期,杨玏出国留学,这也是杨立新的愿望。“我们这一代有我们的优越,但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也很多,外语不行,阅读量只限于汉字范围,眼界就显得不够开阔。”杨立新说。

杨玏念了戏剧,决定做演员。杨立新不甘心,但还是尊重他的选择。杨玏的演员生涯不长,扮演的大多是性情温和的年轻人,譬如电视剧《大丈夫》中钟情年长女子的赵康。

北京卫视的春节晚会,父子俩合作了一档“音乐脱口秀”,虽是语言类节目,也算有些创新。两人有些分歧,后来又和解,谈的是北京的“老礼儿”。

谈起成长、艺术和“老礼儿”,父子俩一来一往。50后杨立新正襟危坐,耐心讲道理;80后杨玏通常赞成,偶尔“保留意见”。他们看待问题的方式类似,但成长环境不同,又带来角度差异。追溯过往,儿子的选择,终究还是和父亲不自觉的言传身教有关。

我们那个年代,演员没有名利问题

南方周末:一个50后,一个80后,平时会在什么问题上有分歧?

杨立新:基本没特别大的原则性分歧,最大的可能就是人生道路的设计。他上初中、高中的时候,我特别希望他今后走一条比较安全稳妥的道路,远离这个行业这个圈子。

结果他还是选择了这条路。时代变了,不像我们那个时代,演员就是个职业。1970年代,北京人艺演《万水千山》,演出说明书上只有人物表,没有演员名。“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说明书上人物后面才有了扮演者的名字。

那时候没有名和利的问题,演出就是演出,当然这行业永远存在谁站台中间谁站在边上的问题,但晚上的演出费都一样,都是三毛。后来涨到五毛钱加二两粮票。

作为家长,孩子选择这一行面临着的最大的为难是: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刘小珊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