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春谈“作文”:现在的孩子,脑子里动词太少
高分作文的路数,多半就是“颂”。孩子在启蒙阶段,到他日后一辈子都不写文章的那一刻,他所有写的作文,都是揣摩他人的意思。
责任编辑:朱晓佳 刘悠翔 实习生 陈佳敏
(本文首发于2017年1月19日《南方周末》)
高分作文的路数,多半就是“颂”。孩子在启蒙阶段,到他日后一辈子都不写文章的那一刻,他所有写的作文,都是揣摩他人的意思。
我担心的倒不是出版业要垮掉,而是我们的好奇心跟满足之间迅速的取得——也就是说,他对这个有兴趣,马上一刷屏,答案就来了。
大约从2007年出版《认得几个字》开始,台湾文坛的领军人物、著名作家张大春就在自己小说创作的本业之外,花了特别多的心力关注整个社会的语文教育。
起初是为了教自己的一双小儿女张容、张宜识字,但原本理应驾轻就熟的工作,却让张大春发觉自己未必真正知晓和懂得这些字词背后的故事和所含藏的丰富文化,慨叹“穷尽人之一生,恐怕未必有机会完完整整地将听过、说过、读过、写过几千万次的某个字认识透彻”。
于是,他特意挑选了近百个汉字,在适切的疏解之外,更兼及深广的历史文化背景,希望让孩子们有更闳远的视野,从小涵养出对汉字更为深刻纤敏的感觉。
现在,十年之后,当年的小儿女也已长大,认字不再是他们的困惑,取而代之的却是同样困扰大陆和港台中小学生的问题——写作文。而比起当年陪伴孩子从头学认字时的欣快,作文教育中的种种问题,却让身为小说家的张大春大为光火:让教师、学生、家长都倍觉头痛的作文完全是“附和题目”思维下的产物,根本无法让学生我手写我口,更谈不上引导学生透过写作能力的训练来实现自主人生的追求。
在张大春看来,作文是作文,文章是文章,前者不过是升学择业的敲门砖,大多用后即弃,而“写文章,是一辈子的能力”,练习写文章,根底上是&ldq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ze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