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青年这种病,修个行会好吗?

她们都挺文艺的,至少读过书,懂那么点艺术。

文艺青年们在四川成都春熙路上的一家书店内阅读。(新华社记者 薛玉斌/图)

文艺青年患者的病症在于,她们对自己的误判,懂得太少,却欲求太多,却自恃清高,一步错,步步错。每个走向灵修的文艺青年患者,背后可能有过类似于王彩玲的心路历程。

“知道”(nz_zhidao)告诉你,文艺青年与修行有啥关系。

最近一篇名为《为什么文艺女青年在人到中年时都走上了灵修之路?》的文章火了,说的是几个文艺女作家,年轻时写的都是性爱啊,物质啊,叛逆啊,决绝的爱啊,可人到中年,一个个看破世事,修身养性,都成了精神导师。“修行”一词似乎也成了贬义词,成了矫揉造作、附庸风雅、装腔作势的代名词。

绝大多数人一听“修行”一词就皱眉头,不过我们不懂修行,大可不必揣度他人的修行的真假性,或许,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修行本身,而在于修行的人——他们都曾犯了“文艺青年”这种病,他们会不会也把文青病的某些特征带到修行中去,让修行变得可疑呢?走向修行的文艺青年患者,他们有过怎么的经历,又为何走向修行?

首先,她们多少都有点文化

她们都挺文艺的,至少读过书,懂那么点艺术。

《包法利夫人》中的包法利夫人,识字,在修道院时最爱读各种罗曼蒂克小说,“她读司各特,爱上了古代的风物,梦中也看到苏格兰乡村的衣柜,卫士的厅堂,走江湖的诗人”。

《立春》中的王彩玲,北方某小城市的大龄女青年,爱唱歌剧,梦想成为歌剧女王,唱到巴黎去。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