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昕:“医改最重要的,是供给侧去行政化”
只要价格管制存在一天,大宗医疗服务的价格就必然会偏低,医疗机构必定要依赖于“以药养医”才能维持生计,药价虚高必定成为医疗机构运营的命根。
责任编辑:顾策 助理编辑 温翠玲
(本文首发于2017年1月5日《南方周末》,原标题为《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顾昕谈医改 :“医改最重要的,是供给侧去行政化”》)
只要价格管制存在一天,大宗医疗服务的价格就必然会偏低,医疗机构必定要依赖于“以药养医”才能维持生计,药价虚高必定成为医疗机构运营的命根。
过去七年,医改是两个不同的力量形成一个奇怪的婚姻,一个是去行政化,一个是再行政化。
2016年12月24日,央视新闻频道曝光了历时8个月的医疗回扣暗访调查,央视记者发现,6家大型医院中,医药代表给医生的回扣占了药价的30%到40%。
医疗回扣现象产生的深层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它会成为屡禁不止的行规,医改的方向究竟在哪?带着这些问题,南方周末记者近日专访了研究医改多年的专家、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顾昕。
回扣为何屡禁不止
南方周末:2016年最后几天,中央电视台曝光了医院回扣泛滥和耗材回扣的“内幕”,引起广泛关注。作为多年研究医改的学者,你对这一行业乱象怎么看?
顾昕:其实,央视曝光的新闻根本不是新闻,内幕也不是内幕,而是医药界人尽皆知的现象。吃回扣是常态,非常普遍,其中有非法的,也有“合法化”的。无论是公立医院还是民营医院,“以药养医”都是普遍现象,多开药、开贵药只不过是“以药养医”的具体表现。当然还有“以器养医”或“以(耗)材养医”的问题。在药品、器械、耗材购销中,医生或医疗机构吃回扣的现象非常常见。
药品回扣成为常态的前提是药价虚高,否则根本不可能有吃回扣的空间。医院所使用的药品,价格虚高者比比皆是,只是虚高的程度有别而已。价格偏低或价格实在的药品,除非是非用不可的,在公立医院的使用量一般都偏低。由于公立医院在医疗供给侧占据主导位置,因此低价药一旦丧失了主市场,药企也就无法投入生产,低价药也就难觅踪迹。
据我们了解,按公立医院的最终销售价格来计,其构成大致如下:10%制药成本,10%药厂利润,5%物流配送成本,10%药品经销企业利润,10%医药代表(或销售人员)收入,10%药品集中招标公关成本,30%回扣成本,15%医院加成。政府征税含在药品进入集中招标之前的底价之中。当然,不同的药品,构成有所不同。其中药价的大约30%作为回扣,以各种方式流入医院,流向医生。
医生公然吃回扣,在全世界都是非法的。可是,这大约30%的药价回扣,可以以许多种“合法”的方式流入医院。回扣合法化的方式包括:医药企业“自愿”对医院开展捐赠、培训、融资服务等慈善行为;药品供应链管理(“闵行模式”):地方政府设立专门机构或组织专人,在省中标价之下,与药企“二次议价”,对很多中标的药品砍下25%—30%的价格,然后以议价后的低价向医疗机构配送;医院自己开设医药公司,从市场上以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小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