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巡视】“数据即隐私”的观念要改了
个体数据的重新界定:不仅是“隐私”,更是“财产”。
个体数据的重新界定:不仅是“隐私”,更是“财产”。
一段时间以来,数据泄露危机成为雾霾污染之外的另一个热点。自2016年12月11日凌晨开始,京东商城的用户消费数据疑似外泄,引起市场关注。接着,《南方都市报》于12日起刊发调查报道,记者亲身体验,如何只花700元在网上买到同事的11项行踪数据,包括乘机、开房、上网吧等。紧接着,13日的《21世纪经济报道》引述知情人士爆料称,国家电网的掌上电力App也面临数据泄露风险,涉及用户可能超千万。
这些大数据泄露的新闻其实并不新鲜。由于扎堆发生大量数据泄露或遭窃事件,2013年也被媒体称为“数据泄露元年”。事实上,快递信息、电信资料等被窃取和售卖,国人大概已经见惯不怪。在这些案例中,个体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zero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