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后心理援助常见问题问答

经历重大灾难之后,伤痛的停留是正常的,更好的方式是与我们的朋友和家人一同去分担痛苦。
因为自己有了某些心理反应(比如失眠、噩梦、强烈的惊恐和悲伤)而误将其当作“病态”,从而刻意地去试图压抑,反而对自己没有好处。

1、人在突然遇到巨大地震等灾害事件时,通常会出现什么样的身心应激(PTSD,包括情绪、行为等)反应?这种反应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首先,我们需要区别一下
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和正常的应激反应。现在心理学知识比较普及,很多人心理安全意识很强,于是就会有一种担心,把很多正常的应激反应认为是PTSD、“精神疾病”、或者“心理障碍”的前兆,对此高度紧张,实际这是不必要的。

灾害事件结束之后,正常的应激反应包括:

情绪上:恐惧担心(害怕地震再次来临,或者有其它不幸的事降临在自己或家人身上)、迷茫无助(不知道将来该怎么办,觉得世界末日即将到来)、悲伤(为亲人或其他人的死伤感到悲痛难过)、内疚(感到自己做错了什么,因为自己比别人幸运而感到罪恶)、愤怒(觉得上天对我不公平,觉得自己不被理解,不被照顾)、失望和思念(不断地期待奇迹出现,却一次次地失望),等等。

行为上:脑海里重复地闪现灾难发生时的画面、声音、气味;反复想到逝去的亲人,心里觉得很空虚,无法想别的事;失眠,噩梦,易惊醒;没有安全感,对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神经过敏”,等等。

需要再次强调,以上这些反应都是正常的。

大部分反应随着时间的推移,都会渐渐减弱,一般在一个月以后,我们就可以重新回到正常的生活。像哀伤、思念这样的情绪可能会持续得更久,伴随我们几个月甚至几年,但不会对生活造成太多影响。我们要学会带着我们的哀伤继续生活。

对于少数人,问题可能持续存在,如果出现第10题中列举的问题,而且持续时间长,严重影响了个人的工作和生活,则需要注意寻求心理卫生专业人员的帮助,看其是否罹患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和/或其他心理障碍。

2、在遇到灾难事件时,镇定和冷静是能做到的吗?如果保持镇定和冷静,会有什么样的作用?

经历重大灾难之后,出现恐惧、担心、悲伤、愤怒等情绪反应都是正常的,大多数人并不能在第一时间保持绝对的“镇定和冷静”。因此,不应当刻板地要求别人和自己保持镇定和冷静。


当然,若能在情绪反应出现之后,调整心态,恢复镇定和冷静,则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加理性地思考和分析。

3、对于灾难中的幸存者、死难者家属以及救援人员,当面对和处理自己的这些心理反应时,如何处理是不合适的?

不合适的处理包括:

1)“我得想办法,让自己别再这样下去。”——过于担心。因为自己有了某些心理反应(比如失眠、噩梦、强烈的惊恐和悲伤)而误将其当作“病态”,从而刻意地去试图压抑,反而对自己没有好处;

2)“我没事,我挺好的。&rdqu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12)


回复

2008-05-20

对此非常高兴,相关的后续都已经跟上了.另心理学知识已经普及了?表示怀疑.

回复

2008-05-20

我觉得心理救助需要换位思考,理解受难者那种撕心裂肺的痛苦,理解他们那种近于绝望的恐惧。 还有一个简单的道理: 你的欢乐如果有人分享,这种欢乐会加倍;你的痛苦如果有人真心分享,这种痛苦会减半。

回复

2008-05-18

如果有需要,作为心理学本科生,还是很希望能当志愿者的

回复

2008-05-18

如果有需要,作为心理学本科生,还是很希望能当志愿者的

回复

2008-05-18

及时实用

回复

2008-05-18

如果心理援助能更快速地传播到灾区那边,我也许就不会“逃离”四川了。现在的我感觉自己更罪恶,本想与灾区人民共进退,我本可以为他们做得更多,但是当时的心里恐惧感、无助感让我疯一样的离开了四川。现在在江浙这边“安稳”的生活,想到那边人民的疾苦,我觉得自己很自私、很罪恶……

回复

2008-05-18

如果心理援助能更快速地传播到灾区那边,我也许就不会“逃离”四川了。现在的我感觉自己更罪恶,本想与灾区人民共进退,我本可以为他们做得更多,但是当时的心里恐惧感、无助感让我疯一样的离开了四川。现在在江浙这边“安稳”的生活,想到那边人民的疾苦,我觉得自己很自私、很罪恶……

回复

2008-05-17

四、现有的为数不多的专家,除了在培训志愿者方面能够发挥极大的作用,还可以通过开办网站、论坛、电台、热线电话等形式扩大受众范围,更广泛地传达专业的声音。一些在实践中积累了经验的志愿者和越来越多的投身入心理专业的人才也可以陆续被吸纳进来。 关于这项事业,只要需要,我随时愿意献出我的微薄之力,哪怕会需要坚持相当长的时间。如果其他朋友有更好的点子,我也希望能看到并努力替他们传播。先说这么多,谢谢。

回复

2008-05-17

三、就像科学的大学教育不该是三五百人挤在阶梯教室听一个老实的填鸭式授课,心理干预的重任也必须化整为零,分摊到尽可能广大的人群中去。因为人和人的状况完全不同,忽视了人的个性,即便是有专家来进行的心理干预很难达到应有的效果。建议采取当年希望工程中有些地方的认养做法,由志愿者报名与受援人群结成一对一的帮助对子,通过交笔友、短信、甚至电话的方式,进行长期固定的干预。

回复

2008-05-17

二、降低门槛不代表放松质量要求,可集中有限的心理干预专家通过网络、地区组织等各种形式对招募到的志愿者展开突击培训。不需要每个人都花费很长时间成为心理学专业人士,只要有足够的耐心、热情和良好的表达能力,加上针对性的灾后心理干预技巧和要点传授,相信很多人可以胜任这一工作。

回复

2008-05-17

心理干预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我就不再赘言,有需求的朋友可以自行了解一下。短时间内培养足够的心理专业人士显然不切实际,就怎样解决这一问题,我提出自己的一二浅见,希望大家共同探讨,出谋划策。 一、鉴于受灾范围和人群的庞大,建议降低工作人员的门槛,招募有心理学基础的人文学科的志愿者而不仅限于心理学专业。拿我自己来说,虽然学习法律,但在校期间选修了多门心理学课程,且据我了解在文科专业的高校毕业生中对心理学有了解和兴趣的人不在少数。

回复

2008-05-17

这几天很欣慰地看到,为灾区捐献的血液很快超过需求,为灾区募集的捐赠也飞速增长。在物质上,我们越来越有理由相信这个日益强大国家可以妥善做好后面的一切。于是开始思索,还有什么是最匮乏的? 看了一些报道,在灾难后的心理干预方面,我们有相当大的力量漏洞——本来中国心理方面的专业人士稀缺,何况灾区如此之多的丧亲、致残者,他们需要的不是一次性的心理抚慰,而是长期的心理干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