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气食物银行的本土化困局

食物银行本土化面临的尴尬不少:食物仓储运输链条怎么建构、食物安全是否有足够保障、捐赠信息能否及时反馈等等。

责任编辑:吕宗恕

食物银行在国外已有成体系的运作模式,罗奇代尔食品捐赠机构是英国国内比较大的食物供应站之一,也是专门为贫困人口提供免费食品的食物银行。(视觉中国/图)

社区居民对食物银行的到来依然面面相觑,甚至怀疑食物不干净。哪怕志愿者当场示范试吃,她也不能接受。

食物银行本土化面临的尴尬不少:食物仓储运输链条怎么建构、食物安全是否有足够保障、捐赠信息能否及时反馈等等。

这是一家没有柜台,没有自动取款机,也不办理其他金融业务的银行。它有的都是摆满各种食物的货架。没错,它确实就叫银行——绿洲食物银行。

这家银行位于上海浦东峨山路的公益街上,也是全国首家食物银行。三间连续的铺面挂着绿色的招牌,上面写有“食物银行网络”字样。银行里唯一的长桌,是用来给受助者签领食物的。

绿洲食物银行于2014年正式运营,从各地募集而来的可能被浪费的食物在这里被打包、派送给社区困难家庭及农民工子弟,以倡导“惜食分享”理念,减少食物浪费。

2015年,银行共募集余量食物47.5吨。2016年9月,其下子项目“分享冰箱”开启。3个冰箱被投放至街头试点,里面装着募捐来的临近保质期的食物,街头的拾荒者、附近建筑工地的工人、无法做饭的阿婆开始陆续从分享冰箱取用食物,温暖透过食物银行微信公号的视频扑面而来。

鲜为人知的是,这种洋气十足的食物银行也正在中国遭遇困境。

舶来的食物银行

食物银行在美国、欧洲和台湾、香港等地成功的实践经验并不能一次敲开上海人的家门,还得社区宣传。

作为绿洲食物银行的运营主体,上海绿洲公益服务中心十多年来一直深耕于环保领域,直到2013年,他们秉着“减少食物浪费也是改善环境”的想法进行了一项食物浪费现象的调查。85个志愿者在上海四区针对餐馆、面包店、便利店所做的调研报告显示,目前食物存在惊人的浪费现象。78.5%的普通居民家庭有不同程度浪费仍可食用的食物;便利店、中小型超市的鲜食类、零食类、饮品类等食物存在不同程度的浪费,因临近保质期而提前下架的情况均超过50%;77.8%的面包房存在面包糕点不同程度提前下架的情况。

面对这样的调研结果,绿洲公益决定发起拯救余量食物、减少食物浪费的食物分享活动。不断增加的参与人数,促使他们必须尽快寻找一个更合适的食物捐赠及分享的方式。彼时,他们发现海内外已有类似尝试。

美国每年大约有700亿磅(约为3200万吨)可食用的食品被浪费,其中包含了60亿磅的新鲜产品。但是以减少饥饿为目标的公益组织“喂养美国”(Feeding America)解决了这一问题,他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小碧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