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巡视】“恶搞”雾霾时, 我们在做什么?
以“雾霾模因”为代表的各种恶搞,已成市民对抗雾霾的防具
责任编辑:蔡军剑 实习生 汤欣
以“雾霾模因”为代表的各种恶搞,已成市民对抗雾霾的防具
2016年12月初,媒体广泛报道:环保志愿者孙洪彬状告郑州市政府,要求赔偿他到郑州出差遭遇雾霾所花费的32元口罩费。据他解释,发起诉讼是要建议郑州市政府为市民设立雾霾赔偿基金。“雾霾赔偿基金”也成了继“雾霾罐头”“雾霾砖头”“雕塑口罩”后又一个令人哭笑不得的“雾霾热词”。挥之不去的雾霾成了都市生活的标配。每次当雾霾汹汹袭来,迎接它的除了满大街的口罩和家家户户的空气净化器,还有网友充满创造力的段子、流行语、恶搞图、小视频,甚至街头艺术。
还记得2015年12月,全国许多城市遭遇了一轮严重的雾霾。一个标志性事件是,北京于当月7日发布首个空气重污染红色预警。尽管冷空气及时赶到,预警在三天后即解除,但此后雾霾天气几度反复,折腾长达月余。有意思的是,虽然这次雾霾程度不轻,但网络舆论场并未出现多少激烈的言论。一方面,这固然是官方及时发布信息并启动预警应急机制之功;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城市居民对雾霾天气已形成“防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better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