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合编中国近代史

这套书名为“新编”,新在运用近二十年暴增的近代史料,以及学界进展,对过去的不少“成说”进行了重评。一些暂时没有共识的历史问题,就不作专门论述,适度淡化或暂时搁置。

责任编辑:刘斌 助理编辑 温翠玲

2016年11月9日,《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出版座谈会在北京举行。(出版社供图/图)

这套书名为“新编”,新在运用近二十年暴增的近代史料,以及学界进展,对过去的不少“成说”进行了重评。一些暂时没有共识的历史问题,就不作专门论述,适度淡化或暂时搁置。

两岸要建立更大的共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关键是要有百家争鸣的气氛”,“‘心灵契合’是一个长远目标”。

历时五年多,《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和民国卷,在2016年下半年由直属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

《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分晚清卷和民国卷,覆盖了近现代史大部分重要的点与面:鸦片战争、洋务与变法运动、立宪运动、清朝的覆灭、内政外交之调适、国民党内部的派系纷争、国共两党之发展。既有政治史,也有经济、文化、思想、社会生活等各个层面的图景。

本书的两位主编,王建朗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黄克武是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前所长。撰写57个章节的57位学者中,有21位台湾学者和34位大陆学者,他们都是近年来活跃在中国近代史学界的中生代学者。

王建朗在序言中说:“随着这段历史的远去(距离是观察者保持客观的重要前提)与时代的进步,随着海峡两岸交流的密切,两岸对于近代史的认识在不断接近”。

“没有共识的地方暂时搁置”

虽然书名冠以“两岸”,但57位作者却都是以个人的名义参与:从北京、上海、南京、成都、香港,到台北、台中、花莲、嘉义。

两岸学者以城市来介绍彼此的做法始于1990年代。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前所长张海鹏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这是他当时的主意。在邀请台湾学者到大陆参加学术活动时,为了照顾彼此情绪,会议手册称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为“北京近代史研究所”,称“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为“台北近代史研究所”,“事实上,我们两个所确实是兄弟所。”他说。

“它(这套书)反映的不仅是北京、台北两个近史所之间深厚的情谊,也是海峡两岸二十多年来学术互动的结果。”黄克武说。

据出版方介绍,这套书名为“新编”,新在运用近二十年暴增的近代史料,以及学界进展,对过去的不少“成说”进行了重评。例如清廷不再全是颟顸、腐败与缺乏改革诚意的形象,而是努力适应、积极变革,却因为格局与心态黯然退出历史舞台的形象。北洋也一改“中国近代历史上最动荡黑暗的时期”的面貌,这一时期的司法改革和外交成就被重新评估。

对1927年之后的近代史,特别是国共关系史和抗战的论述,海峡两岸以往一直各执一词。这套书中两岸学者的合作方式颇为巧妙:中共党史部分由大陆学者操刀,国民党史部分主要由台湾学者负责,少数由大陆学者撰写,观点互相补足。黄克武介绍,虽然两方的学者都是依照史料来论述,但台湾学者更能够呈现蒋介石的成功之处,而大陆学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zero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