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共同性”的建构与瓦解

西方文明在当前的疲态,向人们展示了一种悲观的前景。20世纪时那些看起来美好、非常符合人性要求的政治思想,该不该对此负些责任呢?

责任编辑:刘小磊

(向春/图)

西方文明在当前的疲态,向人们展示了一种悲观的前景。20世纪时那些看起来美好、非常符合人性要求的政治思想,该不该对此负些责任呢?

《剑桥二十世纪政治思想史》

[美]特伦斯·鲍尔、[英]理查德·贝拉米 主编,任军锋、徐卫翔译

商务印书馆,2016

1919年6月28日,《凡尔赛和约》在巴黎签署,作为英国财经官员参加谈判的经济学家凯恩斯,却对此深感震惊、充满沮丧,他认为协约国强加于德国的苛刻赔偿条件,并不能解决横亘在欧洲各国面前的主要问题,相反会导致新的不幸。自巴黎返回英国后,凯恩斯用了仅仅两个月时间,愤而写了一本《和约的经济后果》,对《凡尔赛和约》的缺陷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补救办法,如修改《凡尔赛和约》的有关条款、解决各国之间的债务、进行国际贷款、改善与俄国的关系等。书中指出,在一个日新月异、充满不确定性且时刻面临货币动荡以及人口过剩的世界,维多利亚时代的道德、经济以及政治观念和预设已经过时。

后人阅读《和约的经济后果》这本书,多会为它铿锵有力的文风、妙语连珠的慧见、栩栩如生的人物刻画击节赞叹,然而,除了书中的尖刻嘲讽所透露出的道义愤慨之外,人们更需要意识到的是,这本百年前的政治经济学巨著把人们对经济学的认知和接受程度,提高到了一个更高的水平。或者应该说,它与凯恩斯后来的一系列传世之作,尤其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起,开辟了一种新的经济学范式,而它所带来的改变,又不仅仅在知识领域,而且是对现实世界的推动。

“凯恩斯主义”强调以规范经济供给为核心从而确保充分就业。1940至1960年代,饱受两次世界大战折磨的欧美各国,纷纷以此调整经济和社会政策,那些困扰了欧洲和美国多年并导致两次世界大战的经济难题,竟然真的烟消云散了。尽管战后西方世界长时间的繁荣与和平,并不一定完全拜“凯恩斯主义”之功,但相比战前,政府频繁干预经济,却成为20世纪中下叶及之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小碧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