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民政局前局长:灾难孕育社会进步的可能
这场地震真正严峻的挑战是灾区经济的萧条,而重建的大敌是公众的遗忘。灾难里孕育着社会进步的可能,灾难也可能拆解原来的社会对立与藩篱。
责任编辑:蔡军剑
川北的百年强震至今将近72小时,从网络与境外媒体的评价中,中国政府展现了极高效率。现下仍有数万同胞在土石瓦砾中生死未卜,此时谈抢救之外的事未免缓不济急。诚然震灾的抢险的确是争分夺秒的决战,但灾后重建却是社会整体的持久战,必须有配套的改革议程,灾后重建才可能成功。
灾难不只考验政府,也试炼着中国的公民社会。在救灾前期,真正能有贡献于第一线的必然是少数专业人士与强制纪律的部队,非灾民的广大公众若不想只安于当一个观众,公民社会就必须有想象力与实行力,以下仅建议三点:
首先是灾后重建的情境想定(scenario)。
古人常云:祸不单行。震灾之后可能伴随土石滑坡与疫情流行,更令人担心的还有即将而来的长江汛期与水库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瓦特
日本殖民政府藉由救災來強調台灣人的皇民化,難道中國大陸的漢藏問題的本質也是殖民關係? 缺乏後殖民的反省,也難怪就這麼合理化日本人1935年的救災政策,對於殖民母國力量介入社會,瓦解民間,這不正是台灣一大堆媚日崇日者的來由之ㄧ? 句句要害都指向期待中國,透過進步論述的包裝,邁向一個更強大的國家治理術。 這種危險的傾向,社會進步的主體難道是國家給予的嗎? 這是誰的政治? 誰的社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