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女儿遇上编剧父亲 拿不掉一句词 也拿不掉一场戏
我的小说不适合改编电影。就像蛇吞象、狗咬刺猬一样,没法下嘴。
责任编辑:朱晓佳
我的小说不适合改编电影。就像蛇吞象、狗咬刺猬一样,没法下嘴。
要拍,导演重视的一定是电影外的元素。
如果找好一个角度,说我要的就是这块地方,那楼不好,可以把楼推了,重新再盖。
——刘震云
2012年8月,在热闹的纽约圣帕特里克教堂,刘雨霖想起了老詹。那时,她刚读完父亲刘震云的长篇小说《一句顶一万句》,老詹是书里的人物,一个意大利传教士。
清末,老詹千里迢迢到河南延津传教,时常与中国老百姓“说不着”,传教40年,才发展了八个信徒。他希望在延津建一座大教堂,有生之年终未实现。
2013年11月,刘震云到墨西哥访问。父女俩结伴去墨西哥城的圣母教堂,正赶上盛大的礼拜。有个三十多岁的男人,提着一塑料袋橘子,跪在圣母脚下,鞋底已经磨破。他泪流满面,触摸圣母的脚,再亲吻自己的手,然后把手放在自己身上,走开。扭头,又回来摸圣母的脚,来回几次,一个劲儿哭泣。
父女俩坐在旁边椅子上。“他已经心无旁骛,边上这些人全都没有,他活在了他和玛丽亚的世界中。他的心里话,可以对玛丽亚说。”刘雨霖看得泪流满面,刘震云也感慨:“也不知道心里遇上什么难事了。”
这一幕,被刘雨霖拍进了自己的第一部电影长片《一句顶一万句》。片中,主角牛爱国对出轨的妻子起了杀心,陷入挣扎。他向大佛喃喃告白,而后扒着栅栏痛哭:“我不想杀人。我杀人了,女儿就没爸没妈了,求你保佑我女儿。”影片由刘震云改编自自己的同名小说,场景是剧本原创。
2009年,小说《一句顶一万句》刚出版时,南方周末记者曾专访刘震云。采访前一天,他和王朔、冯小刚吃饭,讨论把这部小说改编成电影——自《一地鸡毛》算起,冯小刚与刘震云迄今合作长达二十多年。
两年后,《一句顶一万句》获得了茅盾文学奖。2016年11月4日,电影《一句顶一万句》上映。同月上映的,还有另一部刘震云小说改编的电影《我不是潘金莲》,导演冯小刚。
没故事创造故事也要拍
当南方周末记者向刘震云提起往事时,他回答道:“有这事吗?小刚如果要改一部作品,做法都是非常慎重的,会在一个特别正式的场合来给我说。”他们合作《一地鸡毛》《手机》《我不是潘金莲》时,莫不如此。
改编《一九四二》,倒是王朔、冯小刚和刘震云一起吃饭时谈起的。王朔觉得这部中篇可以拍成电影,刘震云非常疑惑。“《温故一九四二》,是个调查体的文学作品,没有情节、故事、细节。”他觉得这部作品根本不适合改编,“特别是它没有集中的人,一个个全是分散的,从蒋介石到具体的灾民,包括采访的几十个人。”
此后,冯小刚请了十几位导演、评论家到北京电影制片厂开讨论会。大家各抒己见,但对改编《温故一九四二》态度一致——“无法改编”。
开完会,刘震云和冯小刚在北影厂的槐树下聊天,刘震云问他:“还改不改?”“大家越说不能改,我越想改。”冯小刚答得很倔,“我就是喜欢用幽默的态度,来表现一个民族的灾难。”他说得很激昂:没故事,可以创作故事,没人物,可以创作人物,重新再来都可以,我们要的就是态度。
1993年开会;2000年,刘震云把作品郑重托付给冯小刚:“关于《温故一九四二》的事情,我们可以开始上路了”;2011年终获立项,片名去掉了“温故”二字;2012年,电影《一九四二》才最终上映。
筹备期间,他们沿着灾民的足迹,重走了一遍逃荒路,沿途搜集素材。拍戏的时候,刘震云的女儿刘雨霖就在剧组当场记。
冯小刚没说要拍《一句顶一万句》,其他导演倒是提过。&ldquo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刘小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