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懂硅谷的人”阿伦·拉奥:硅谷,中国可以复制吗?
10月26日,国贸。久违的霾后晴天,北京迎来崭新的一天。
阿伦·拉奥,《百年硅谷史》作者,这位被誉为“最懂硅谷的人”第一次来华。在北京充满“经济转型、创新升级、互联网+”的空气里,拉奥与会“2016产业中国年会”只有一个目的——他想分享:硅谷为何如此特殊,中国如何建造自己的硅谷?毕竟百年间,从美国一个偏远大农村进化为世界的创新中心,走出5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以及无数真正依靠智慧和技术成为百万富翁的地方,有太多的奥秘值得人们去追寻。
“探究硅谷奥秘”是此次“2016产业中国年会”的诉求之一。它由华夏幸福、《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和《英才》杂志社联合主办,围绕“产业源动力:全球协同与中国创新”这一主题,旨在深入探讨在全球技术日新月异、产业创新速度加快的背景下,中国如何更好地适应这一趋势,释放产业源动力,以创新驱动产业升级、推动经济成功转型。
硅谷“并没有发明什么”
人的因素、技术因素、资金因素和文化因素共同促成了硅谷的成功。阿伦·拉奥认为,斯坦福大学等高等学府提供的智力资本、引擎大公司驱动、鼓励创业和容忍失败的独特硅谷文化、风险投资及天使投资、特殊的法律政策服务以及移民流入等都是促成硅谷发展的重要因素。
这些因素促成了硅谷,但如果直接复制某种因素,或者是山寨一个产品,那不是硅谷。如果一定要用一个词概括硅谷的特别之处,那可能就是硅谷的颠覆式创新精神。简单地说就是做别人没做过的事,或者用截然不同的方式去做别人做的事。
实际上,硅谷“并没有发明什么”。硅谷没有发明晶体管、集成电路、个人电脑、互联网、万维网浏览器、搜索引擎、社交网站和智能电话。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些技术成果都在硅谷得到了应用与发展,并由借由这些新技术而创生的科技创新企业已经成为足以改变人类生活的力量。
硅谷所起的作用,是使这些技术“迅速传播”。阿伦·拉奥在他五百页的巨作《硅谷百年史——伟大的科技创新与创业历程(1900-2013)》中提到:“硅谷有着独特的,近乎魔鬼般的嗅觉,能迅速理解一项发明对于社会的可能的颠覆前景,并从中挣到大钱。熊彼特提出的创造性破坏变成了破坏性的创造。”
这一“破坏性创造”的力量正是释放硅谷产业和企业源动力。而这正是当下中国最亟需要的力量。
“我们从硅谷应该学什么?中国经济目前必须创新,这个紧迫性是非常强烈的。”著名经济学家、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Freeman经济学讲席教授李稻葵回应。在“2016产业中国年会”现场,李教授谈到中国目前的经济大势时补充到,当前中国经济尽管宏观数据看上去还不错,前三个季度增长6.7%,但仍然是底气不足的,从长远来看不能说是可持续的。怎么办?必须靠创新,必须要激发一大批企业家,一大批产业投资者,要真正投资。
企业家和产业投资者可以做什么?阿伦·拉奥与李稻葵教授的对话给了我们很多智慧的启迪。
中国如何复制“硅谷模式”?
近年来,在“双创”号召下,各种区域创新组织形式,如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学园和城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产业集群形式不断涌现,各类技术成果转化基地也在迅速展开。但这些产业集聚往往停留在核心技术“空心化”和“外援化”的状态:本地高校和科研院所对于创新集群作用不大;产业链上下游和跨产业的企业之间,以及企业同科研院所、中介机构及政府之间未能形成良性的互动。
“人力资源永远是最重要的。”在大学层面,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招商引资机制、引进人才的机制。人力资源永远是最重要的,大学比什么都重要。阿伦·拉奥在谈到中国可以想硅谷学习什么的时候提到,大学是优秀人才的主要来源,他建议中国的大学抓紧时间建设更好的计算机软件学院,以及关注软件、设计、数学领域、空间推理、生命科学领域等的发展。
另外,鼓励学生和老师自主创业,并为他们提供好的创业保障一样重要。在硅谷,尤其在斯坦福大学,允许教授、在校学生离开学校一段时间,让他们去创业,如果失败了以后还可以再回到学校。实际上,如今惠誉全球的知名品牌HP就是在“硅谷之父”斯坦福大学工程学院长弗雷曼·特曼鼓励学生和教授离校创办企业的情况下,他的两个明星学生休利特和帕卡德创办的。
硅谷并非只是“技术流”的天下,资本的热潮同样汹涌。创业者可以发现,在硅谷可以找到全美国几乎所有最大的风险投资机构。许多成功的创业者,在退休之后,转而成为投资人,对新近进入硅谷的科技创新公司进行投资。“当你还不富裕的时候要有创造性,当你富裕了的时候要支持创造性。”资本与科技创新之间,在硅谷已经形成闭环。
对此,李稻葵教授深有感触:中国资金的存量全球第一,我们有大量的投资者在寻求投资机会,但是缺少完整的生态。“前期有人投资,投完了以后退出呢?美国有金融一整套系统,从最开始的天使投资者到最后上市的环节,一套一套配合的很好......这件事情需要长期下功夫。”
最后,阿伦·拉奥还特定举例说明为什么很多年轻人,无论是进企业上班还是创业都愿意来硅谷。因为硅谷虽然大家一想到就是技术创业、初创公司,但是这里也是汇聚了全球最丰富的高科技品牌大公司,如苹果、谷歌、甲骨文、思科、惠普、英特尔、ebay......从金字塔顶端的大品牌到车库房里新创的初创公司,硅谷开放、完整的产业集群,聚拢了各类人才。
正如拉奥在《硅谷百年史》中试图破解硅谷“圣地”基因密码时所写道的那样,“硅谷不是一天练成的,而是经历了大量的失败、试错实践后才使得以上所述的各条经验法则获得了最恰当的运用。硅谷的模仿者直接套用硅谷经验,公共管理者、创业者、技术专家等方方面面都可能因此急功近利,没有人愿意再像硅谷历史上那些伟大的失败者那样去承担错误的代价,各方面的利益和行动难以完美捏合,最终制约伟大创新得出的几率。”
如何完美地撮合好各方的力量?这需要一支有远见、有视野、有专业能力保障的团队。
华夏幸福:从创新源点构建产业链条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之源,创新是产业发展的动力之源。“产业发展所必需的科技、资本、环境等要素,必须嫁接上创新因子,才能实现升级与突破。我们认为,创新是产业发展的第一源动力,只有打造完善的创新生态体系,才能有效推动产业升级”。在此次产业中国年会的开场,作为主办方的华夏幸福产业发展集团总裁赵威一语道破 “这支捏合各方利益的力量”的核心主旨——从创新的源头引进技术,释放产业自生动能。通过与全球创新智慧对接,促成价值链上各环节间更紧密的联系,使尖端科研与市场应用之间的技术落地转化过程更加顺畅。
捏合的过程总是不易。突破创新主体间壁垒的分工协作,将产业链上下游和创新利益的共同体有效汇聚需要面对很多难题,典型如“有技术无商业”、“有生产无创新”、“有联盟无领军”等。
“创新到产业化最大的驱动力到底是什么?以前多是技术导向,技术路线图一步一步来,会一个技术,找一个应用,再变成一个产品,再变成一个市场。”在“2016产业中国年会”下午的一个分论坛上,清华大学技术转移研究院院长金勤献说到:“现在看起来,还是双轮驱动,市场和技术双轮驱动(好些)。(因此,华夏幸福与清华大学)在河北固安建了一个清华大学的中试基地。我们有一个重大的科技成果OLED项目,华夏幸福牵头投资做,还包括博士后工作站”。产业园为高校技术研发提供孵化和技术商业化的模式,为探索解决“有技术无商业”提供了一个思路。
据了解,随着清华大学重大科技项目(固安)中试孵化基地、清华大学XIN中心等项目陆续落地,华夏幸福已与40余家行业龙头企业结成战略联盟,与30多家科研院所达成校企合作,与100多家研发机构深度对接,这一方法体系已经初尝硕果。
华夏幸福创造性的提出并坚持“全球技术—华夏加速—中国创造”的创新发展战略,建立“孵化器—加速器—专业园区—产业新城”的产业培植链条,推进全球科技创新成果在华夏幸福的产业新城内“落地生根、开枝散叶、开花结果”。从产业的源头出发,保证生产的创新性,避免“有生产无创新”。
为此,华夏幸福与专注于孵化器运营管理和科技创业企业培育的专业机构——太库科技达成战略合作,在全球范围内整合创新资源,构建跨区域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目前,这一全球创新网络已覆盖6个国家与地区,在美国硅谷、以色列特拉维夫、德国柏林、韩国首尔等地设立了16个孵化器,孵化企业319家,融资总额15.3亿元,估值180亿元,产生知识产权专利512项。
就是此次年会前不到一周,在华夏幸福的标杆产业新城——河北固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内第6代AMOLED项目——固安云谷第6代AMOLED项目,在固安高新区正式开工。该项目有望成为代表我国参与国际新型显示产业竞争的重大项目,实现我国在新型显示产业领域的“弯道超车”,并打造成为继高铁、核电之后“中国制造”的一张新名片。该项目技术来源方维信诺公司,其拥有强大的创新基因,在OLED领域十五年来积累了丰富的自主创新成果。
在OLED产业集群打造上,作为固安新城的运营方,华夏幸福聚合的不只是维信诺公司一家,业内知名品牌如京东方,也是合作超过10年的老朋友。源于聚集行业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我国新材料领域为数不多的拥有前沿核心技术的企业鼎材科技、翌光科技等OLED上下游企业都在此集结成盟,发挥集群效应。
最后,为加速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成长发展,使其早日实现在产业新城内的产业化落地,华夏幸福还从企业需求出发,为企业发展提供综合解决方案,包括联动金融资源提供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帮助入驻企业高效对接政府服务,对接华夏幸福的载体空间、产业集群、物业服务以及相关的第三方服务等。截至2016年6月底,华夏幸福聚焦10大产业方向,形成了近百个区域级产业集群,为各地产业新城累计引进签约企业超1100家,招商引资额近2800亿元,创造新增就业岗位4.2万个,成功带动产业新城所在区域实现产业升级、经济发展。
拉奥分享完的第二天,北京依旧晴朗。我们知道未来一定有不少可能“灰霾”的日子,但如拉奥所言:复制硅谷虽然很难,中国可能只有在两三个地方可以做得很成功,把企业、政府、大学合力,在创新的源头支持推动,这就是硅谷成功的最大秘密。北京的天气也有如硅谷般明媚的那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