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思东西文明的异同

西方是神人、物我、人己分而为二的,分而为二必须有第三者作为连接。

责任编辑:戴志勇

(向春/图)

编者按:“古今中西”是近两百年来中国有识之士关注的大问题。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变”,从张之洞等人的中体西用到李泽厚的西体中用,各种说法都有。前提之一是,我们要更到位地理解中西文化之间的异同。

2016年10月始任山东大学儒家文明协同创新中心杰出海外学者的林安梧先生,于本月13日在山大做了一场题目为《东西文明之异同及其研究方法论的省思》的演讲,对东西方文明的异同等根源性问题,做了提纲挈领的分析。山东大学研究生王冰雅对演讲进行记录整理,我们略改短了标题,供读者参考。

西方是神人、物我、人己分而为二的,分而为二必须有第三者作为连接。神人分而为二中间有一个“道成肉身”的耶稣基督来连接,后来教会作为代表。物我分而为二中间有话语概念的连接,作为主体对客体的掌握。中国物我合一,通过气来感通。人己分而为二需要有契约、法律来连接。人己通而为一,是以一体之仁通而为一。

东西文明对比是一个很宽泛的话题。为了避免空洞,从经验的觉知讲起。哲学取决于个体生活世界存在的觉知,经由概念的反思而提升为理论的建构。这个过程中需要丰富的知识系统,需要典籍的教养。做学问需要“五证”:历史的考证、典籍的佐证、科学的验证、逻辑的辩证和心性的体证,这五者各有侧重,需要相互交融。

儒教和基督宗教不同。儒教是不是宗教呢?是,但又不是西方意义的宗教。孝悌、仁义、忠信是其教义;四书五经是其教典;周公、孔子是其教主;至于教团,是以士君子自居的,发散性的教团,他们不必登记,也不用受洗;敬天法祖则是崇拜对象。儒教不是一个信靠的宗教,而是一个觉性的宗教,是唤起人们内在的觉醒,而一神论的宗教是要求信徒臣服最高的绝对者,唯一的人格神。

我对东西文明比较的思考,受到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的影响,也受到唐君毅、牟宗三两位先生的启发。大学期间,我听了唐君毅先生和牟宗三先生的课,后来成为牟宗三先生的弟子。早在上个世纪初,很多中国的思想家已经开始关注东西文明对比的问题。譬如梁漱溟,他提到“意欲”的概念,认为意欲向前是西方文明,意欲向后是印度文明,意欲适中是中国文明。这个说法有局限性,但它的意义在于指出了人类文明有诸多形态,中国文明有别于西方文明、印度文明。承天命、继道统、立人伦、传斯文,这是儒家最重要的特质。

对本质主义的反思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台湾兴起韦伯热。韦伯的《基督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儒教与道教》等著作对整个汉学界影响很深。他认为基督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的精神有非常重要的选择性的亲近关联。

他的说法在某个意义上有历史的因果性。韦伯将资本主义精神和现代化联系在一起,他认为中国也应当发展出资本主义精神,但是中国的宗教是儒教和道教,这跟资本主义精神不相关。我认为这个论断在今天看来是不准确的。因为人类文明确实跟它的宗教、跟它的精神内核有密切的关系,但这并不意味着有命定的关系。我反对方法论上的本质主义,历史上的方法论是非常多元、非常丰富的。

但是目前在学术研究中,仍然存在本质主义的论断,譬如人们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刘小珊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