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写远方,直接处理问题诗人于坚、西川读鲍勃·迪伦

诗人西川认为,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颁给鲍勃·迪伦,实际上就是颁给那一代人。

责任编辑:李晓婷 朱晓佳

诗人西川认为,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颁给鲍勃·迪伦,实际上就是颁给那一代人。图为1960年代的鲍勃·迪伦和民谣歌手琼·贝兹。(东方IC/图)

“这人写的什么?”鲍勃·迪伦获得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后,诗人西川的朋友这样问。

诗人于坚身边,也有很多人大摇其头:诺贝尔文学奖不应该给鲍勃·迪伦,应该奖给专业作家。

1995年,西川的朋友送他一本七百多页厚的鲍勃·迪伦的英文歌词集。北京大学英文系毕业的西川很喜欢这些歌词,尽管他当时并不知道,大部分的歌,唱起来会是什么样。多年后,西川在美国听了一场U2摇滚乐队的演唱会,主唱Bono说,他不习惯于对两万人以下的听众讲话。

经历过那个“群情激奋”的音乐现场,西川领悟到鲍勃·迪伦的“读法”:“不是我们过去一个人安安静静地读诗,(而是)灵魂深处有一个振荡。”

“就歌词来讲,我也很喜欢那些诗。”于坚向南方周末记者评价鲍勃·迪伦,他从这些歌词里,读出了孔子所说的“兴观群怨”,二者在他心目中都指向“诗的本源”。

听完鲍勃·迪伦,写了一些“摇滚”诗

南方周末:什么时候接触到鲍勃·迪伦的?

于坚:1980年代。我们是通过打口带,更早一点是读“垮掉的一代”的诗,慢慢延伸到鲍勃·迪伦。金斯堡1985年的时候来过昆明,在云南大学外语学院作过一次演讲。

我们和之前的朦胧诗那一代人不一样,朦胧诗人可能受俄罗斯文学的影响,但是1980年代,西方文化进入中国,我们就接触到这些东西,基本上还不是在文学的意义上接受他,是在生活方式上来接受他。1980年代我在昆明,尚义街6号的朋友那时候都跳迪斯科,留长发,弹吉他。

迪伦通过歌告诉我们,人还可以怎么样去生活。我觉得有一种非常强大的魅力,精神性的吸引力。1980年代到现在,中国一直处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zero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14)


回复

2017-04-03

//@陈涌海:一定也有跟这两位同吨位的诗人反对他们的观点的,南方周末应该再采写一篇反方观点。不过,也可以预料到,反方观点必定是从另外的角度来反对的。所以支持和反对其实都有理有据的,就是价值取向不太一样而已。

回复

2017-01-15

哈哈,找到原文了。竟然连着考了两次这篇文章,而且是引用不同段落。再看看。

回复

2016-10-24

远方是情怀。我爱海子,因为我热爱生活。不关任何别人处不处理问题的事。👋

回复

2016-10-23

侯德健如果继续写也可以的

lwtz
回复

lwtz

2016-10-22

这个采访太好了,二位诗人的解说也太好了!招魂、处理问题、不处理问题,诗人之间才有灵犀相通

回复

2016-10-22

这个评价也太功利太神化他了吧

回复

2016-10-22

罗大佑。

回复

2016-10-22

于坚:我想崔健可以算,但是崔健偏于反抗,他反抗太坚定了一点。崔健的东西是使你对生活产生怀疑,产生绝望。但鲍勃·迪伦最伟大的是使你热爱生活,但不是肤浅地热爱生活,不是简单地爱生活,而是深刻地热爱生活,另类地热爱生活。

回复

2016-10-22

不是我爱你就是你爱我什么的,小编真不是你歌听太少了吗

回复

2016-10-22

诗人总说别人媚俗,现在这两诗人才是媚俗。

回复

2016-10-22

"他的才华可以和莎士比亚相比?”呵呵,这种评价让人无语

回复

2016-10-22

错别字:商业街6号,其实应该是尚义街6号。

回复

2016-10-22

扯淡。还解决问题。“the answer is blowing in the wind”不是dylan唱的?

回复

2016-10-22

让诗人去解决社会问题?没有开玩笑吗?难道所有东西都得为现实服务?于坚自己的诗也没有写得多么好啊。不见得所有人都得发出同一个声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