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数量最多,或迎破局拐点 环境标志:国家认证,公众难“认”证
大部分的认证是打擦边球,只能称为“评估”,而非严格意义上的“认证”。
责任编辑:何海宁 实习生 王倩 万晓华
10月14日为世界标准日,中国已是世界上环境标志认证企业最多的国家,然而现实尴尬:认证很难得到消费者的认知。
“我国企业普遍缺乏相关能力和意识,更多是应付贸易方和政府要求,大多处于为了认证而认证的状态。”
大部分的认证是打擦边球,只能称为“评估”,而非严格意义上的“认证”。
若不是经人提醒,从事教育工作的上海妈妈孙美美(化名)不会注意到,在儿子小学三年级的课本封底,有一个“绿色印刷”标识。她翻看了从小学到高中的课本,包括和上海教材不同的全国版,背后都有这个黄绿色的标签。而在教辅材料中,这个标识很少有,包书皮则都没有。
印在课本背后的标签叫做中国环境标志。大部分的家长甚至教师,和孙美美一样,即使天天捧着教材,却从未留意过。
而孙美美代表的正是中国不断壮大的绿色消费群体:29-35岁为主、“辣妈”、人口超过6500万,近4年来增长14倍……阿里研究院的《绿色消费报告》根据阿里零售平台2015年的数据总结道。
标识意味着什么?怎么保证印了标识就是环保的?孙美美的问题随之而来。这是我国环境认证体系正面临的考验,亦是这一体系启动二十余年来的痼疾:企业为认证而认证,而消费者难辨标识真伪。
数量全球最多仍难获认知
中国环境标志简称“十环”认证——环环紧扣,象征公众参与的十环围绕着青山、绿水、太阳。在23年前,如此深意的标识是通过公开征集而来,但如今这一标识可能已被遗忘。
国际上最早将绿色认证用于产品的是原西德的“蓝色天使”环保认证。1990年代初,在原环保局直属单位工作的夏青和同事们借鉴这些国际认证,根据中国国情,提出“让百姓手中的钞票变成支持环保的选票”,十环由此诞生。
1994年,彼时的国家环保局、技监局、商检局等和消费品相关的部委联合成立了“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委员会”,秘书处设在中国环科院,夏青是秘书处主任。
然而环境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小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