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诺贝尔奖】大隅良典,大器晚成
从28岁起,大隅良典就蓄上胡子,这成了他的经典标志。在科研方面,他也有类似的执著,选择一条困难重重的偏僻小路。细胞自噬已被发现跟许多疾病有关,但大隅仍然坚持自己的研究方向。
责任编辑:朱力远
从28岁起,大隅良典就蓄上胡子,这成了他的经典标志。在科研方面,他也有类似的执著,选择一条困难重重的偏僻小路。细胞自噬已被发现跟许多疾病有关,但大隅仍然坚持自己的研究方向。
直到43岁那年,大隅良典才终于成为东京大学的副教授,并且拥有了一间自己的实验室。他曾笑称,科研道路的重重困境大部分都是他自己造成的。
大隅良典1945年出生于日本福冈。他的父亲是九州大学的一名工科教授,家庭氛围让大隅从小就开始熟悉科研生活。父亲的研究方向偏向工业,而大隅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更加浓厚。他最初是对化学感兴趣,进入东京大学学习化学,然而真正接触这个专业却让他失去了兴趣。当时是1960年代,分子生物学方兴未艾,大隅决定转向这个领域。
在日本读博期间,大隅研究的是大肠杆菌的蛋白合成。多年之后,他在回忆自己的科研生涯时说:“不幸的是,我没有得到很好的结果,读完博之后,我发现在日本很难找到好工作。”
于是,大隅决定继续从事博士后研究。他去了纽约,在洛克菲勒大学的一间实验室继续他的研究生涯。在那里,他日后的成就才开始生根,并让他最终独享2016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在洛克菲勒大学的那段日子其实并不好过。用大隅的话说,那是他“一生中最困难的时期”。简单来说,大隅在博士后期间再次改变研究方向,踏入一个自己并不熟悉的领域,因而举步维艰。也是在这个时期,他开始接触到酵母细胞。
酵母是一种单细胞生物,常被用于酿造啤酒和制作面包。在生物学家的显微镜下,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的代表,而酵母细胞则是真核生物的代表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小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