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年轻人的生活到底是啥样?
在北京,年轻人的生活状况到底是怎样的?
责任编辑:刘斌
2016年9月5日,北京,蓝天下的国贸cbd商务区。
在北京,年轻人的生活状况到底是怎样的?或许,今年9月由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编著出版的《中国式奋斗》能够解答这个问题。
该书的出版是源于一次大规模调查。2013年10月,北京团市委启动了“北京青年1%抽样调查”,历时一年半,共回收了10.8万份问卷,调查了22类青年群体,对6000多人进行了深度访谈。
在此基础上,《中国式奋斗》讲述了36位各行业青年人的成长故事,展现了北京各类青年的生活现状、情感世界、奋斗精神以及独特的成长轨迹,这本书也是了解中国经济与社会现状的真实素材。
《中国式奋斗》一书的策划编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better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布的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的观点,即发展应该受资源环境容量的限制。城市经济学的传统观点认为,城市效用函数和城市规模呈现倒“U”形曲线关系。也就是说,每个城市都有一个“最优规模”,它取决于城市规模正反两个效用的相互对比。在现实中,正面效用主要是城市的集聚效用,负面效用则包括交通拥堵、环境污染、房价高昂、基础设施不足等。经济集聚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同时,也会使城市的土地和住房价格上涨,这时,企业的生产成本和居民的生活成本均会有所上升。此外,城市的拥挤、污染和犯罪问题都会抵消城市扩张带来的好处。比如拥挤,如果一个人上班路上要比原来多花一个小时,他实际投入工作中的时间就少了,人均产出就会下降。最终,只有当一个城市所带来的正效应超过其生产或生活成本时,企业和居民才会留在这个城市。相应地,城市的最优规模就是最大化劳动生产率的规模。据此理论,在城市跨越最优规模拐点的时候,就应该去控制它变得“过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