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污核心制度“起死回生” 排污许可制:二十年推而不广
新一轮改革将全面刷新制度设计,石化、火电、造纸(或钢铁)成先行行业,企业需自证清白,顶层设计也将厘清其与环评的重合瓜葛。
责任编辑:何海宁 实习生 李蕊 万晓华
排污许可是国际通行的环境治理制度,但在中国推行二十余年,仍是案牍空文。甚至12年前的试点城市,都忘了自身使命。
新一轮改革将全面刷新制度设计,石化、火电、造纸(或钢铁)成先行行业,企业需自证清白,顶层设计也将厘清其与环评的重合瓜葛。
“你从哪了解到我们是试点?”唐山市环保局宣教中心一位工作人员吃惊地反问。
听闻唐山是2004年的排污许可证试点城市,这名工作人员一头雾水。南方周末做完一番简单说明,上述工作人员次日回应时,依然没有回想起试点工作情况,“2004年试点,时间太久了。”
这正是中国排污许可证制度20年“推而不广”的尴尬缩影。“多年来只听见楼梯响,没看见人下来。”南京大学环境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陆朝阳说。
2016年6月初至7月底,上海闵行区青悦环保信息技术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上海青悦”)对全国各省份进行信息公开调研。调研发现,截至9月12日,7个省份尚未出台本地相关法规,14个省份未公开排污许可企业名单;此外,各地排污许可的文件级别也是千差万别。
“我们一直关注排污许可制度的改革进展,按照环保部的思路,接下来它会成为污染源管理的核心制度,这也是促使我们进行调研的最大动因。”上海青悦负责人刘春蕾告诉南方周末。
所谓排污许可证,是指环保部门根据排污单位的申请,核发的准予其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排放污染物的凭证,排污许可制度是国际通行的一项环境管理制度。
在欧美发达国家,排污许可证是最重要的环境管理制度之一,是执法检查的重要依据。然而中国从1980年代中后期地方试点排污许可制度至今,推行效果不甚理想,甚至被看作“用之不武、弃之可惜”的“鸡肋”制度。
实际上,环保部对排污许可制度的改革举措已经在部分地区悄然展开。
环保部部长陈吉宁、副部长赵英民分别在多个场合表示过正在开展排污许可制度改革的顶层设计,研究出台污染物排放许可制的实施方案,并决心将排污许可制度建设成为固定点源环境管理的核心制度。
一场制度变革的角逐已经开始,看似积重难返的排污许可制度能否起死回生?
石化、火电先行
“我们现在进行的排污许可试点,和以前是完全不一样的。”2016年9月9日,海南省环保厅总量处负责人告诉南方周末。
一项试点改革已悄悄在海南铺开。如若不是赵英民近期再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刘小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