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协调”的艾滋病专家 中疾控性艾中心论文“剽窃”风波

因使用国家艾滋病数据库的数据,艾滋病专家邵一鸣被指占用他人劳动成果,遭到内部“协调”和通报批评;媒体称其实施了剽窃行为,打官司时有媒体提供了内部人的通信。

责任编辑:苏永通

邵一鸣,1957年3月出生。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在世卫组织任全球艾滋病规划顾问,1990年代初回国参加艾滋病防治研究工作,任卫生部艾滋病实验室审评专家组组长,现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首席专家。(南方周末资料图/图)

因使用国家艾滋病数据库的数据,艾滋病专家邵一鸣被指占用他人劳动成果,遭到内部“协调”和通报批评;媒体称其实施了剽窃行为,打官司时有媒体提供了内部人的通信。

中国疾控中心发布中英文声明,称邵一鸣等所发表论文,“不存在盗用数据和剽窃的行为,符合学术论文发表的相关要求”。

按邵一鸣的说法,论文印刷版连标点符号都没动,又加了19个作者,这种情况在《柳叶刀》历史上从未有过,“给中国开了先例”。

因为一篇四年前的论文,国际知名艾滋病专家邵一鸣深陷大麻烦:先是被人举报“侵权”,继而受到单位通报批评,接着此事又登了报,说他“剽窃”和“盗用数据”。

邵一鸣是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下简称“中国疾控中心”)艾滋病首席专家。在发现依靠组织渠道难以解决问题之后,他以名誉权受损为由,将中国日报、新京报告上法庭。

2016年7月26日,北京市海淀区法院对两起案件分别作出一审判决,认定相关新闻报道存在部分严重失实,构成侵权,判令两报向邵一鸣公开致歉。

国家数据库使用争议

邵一鸣任职于中国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以下简称“性艾中心”),为病毒免疫室主任。2012年4月,受当时卫生部的一位副部长指派,邵一鸣团队做“预防性治疗”的可行性研究。研究的背景是:美国推广了一种通过加强治疗来预防艾滋病的策略。由于中美国情不一样,领导让邵研究,看这种策略是否适合在国内推广,为高层决策提供依据。

研究完成以后,团队向英国《柳叶刀》投稿,后者于2012年12月1日国际艾滋病日发表了论文的网络版。该杂志通常先在线发表,再发印刷版。

论文署名者共有8人,其中北京大学中国药物依赖研究所研究员贾忠伟和性艾中心病免室的阮玉华并列为第一作者,邵一鸣为通讯作者。

《柳叶刀》是国际顶级医疗类学术刊物,由于其“影响因子”高,在国内学术界很被看重。在性艾中心,许多年才能发一篇这种级别的文章。

一场“侵权”之争随即展开。

很快,性艾中心的不少职工收到综合防治与评估室(以下简称“综合室”)发的电子邮件,大意是,邵一鸣团队剽窃他们的研究成果。

“如果是发个3分(指影响因子)的文章就什么事也没有,就是因为它是发到一个30分的权威杂志文章,这些人才跳出来争利益。”性艾中心病毒免疫室职工L说,和其他科研机构一样,在性艾中心,论文对职工的报奖、晋升职称等非常重要。

持异议者的主要观点是:论文中使用了他们的“工作数据和劳动成果”,而他们对论文的撰写和发表并不知情,故对他们构成了侵权。

这起后来变得分外复杂的事件的核心,是“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数据信息系统”(以下简称“国家艾滋病数据库”)的使用和管理问题。

2003年SARS后,为了防止地方虚报瞒报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小碧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