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不能再走国外的弯路 ——“最高级别”联合研究报告把脉中国医改

联合报告认为,中国已形成了一个以医院为中心的医疗服务体系,该体系重治疗而轻预防,注重服务数量和提供治疗服务,而不是从源头上保障健康。人们倾向于在公立大医院,而不是在基层卫生机构接受服务。

责任编辑:吕宗恕 实习生 李丽 郑韶仪

就医难仍是中国老百姓的普遍感受。(视觉中国/图)

联合报告认为,中国已形成了一个以医院为中心的医疗服务体系,该体系重治疗而轻预防,注重服务数量和提供治疗服务,而不是从源头上保障健康。人们倾向于在公立大医院,而不是在基层卫生机构接受服务。

2016年7月22日,由世界银行牵头,包括世界卫生组织、中国财政部、国家卫计委、人社部在内的“三方五家”发布联合研究报告——《深化中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设基于价值的优质服务提供体系》。

这份历时两年、耗资300万美元,由上百名国内外专家参与的研究报告指出,中国应进一步从目前以医院为中心、侧重服务数量和药品销售的模式,转向以人为本,以健康结果为重点、更加注重提升基层卫生服务质量和建立高价值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7月21日,在新闻发布会的前一天,世界银行官方网站公布了该报告的中英文版。使用了大量研究数据的这份报告充分肯定了中国政府自2009年来实施的新医改成就,特别是在扩大保险覆盖面方面“成绩斐然”“改革成就举世瞩目”,但也就医疗费用增长过快、医院过度扩张、激励机制不合理等问题向中国发出医改警示,并在八个方面提出了具体建议。

报告认为,“中国到达了一个转折点,开始面临很多高收入国家曾经经历过的挑战和压力。”中国的卫生体系需要通过改革来应对新挑战。

高投入未必带来高价值

这份被舆论称为“最高级别”的医改联合研究报告认为,中国的卫生服务体系需要避免走向高成本低价值的风险。报告中对“价值”的定义是:以较低的成本获得更好的健康结果、服务质量和病人安全。

研究报告中将美国与新加坡作对比,认为“美国是一个低价值的卫生系统”,因为按平价购买力计算,其人均卫生支出接近9000美元。而新加坡人均卫生费用仅为3000美元,但健康结果和预期寿命都优于美国,因此被认为“是一个高价值的体系”。

报告认为,改善质量是卫生领域发展的核心目的。高质量服务不一定意味着高成本,但劣质服务往往导致资源浪费和不良的健康结果。例如,2012年,美国因不当和不必要用药产生的医疗费用约达2000亿美元。

在接受财新记者采访时,世界银行行长金墉说,美国医疗支出中的30%-40%的费用都是不必要、甚至是有害的。中国不应该重复这些错误。

关于美国的医疗,曾有这样一个比喻:医生都聚集在一条泛滥成灾的河流下游,拿着大量经费研究打捞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刘小珊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