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人茶话】评职称的记忆

看来,在利益相关的评委参与的条件下,等额+相对多的评委+只看代表作,基本能够保障评审的公正。

责任编辑:刘小磊

1993年我被评为研究员,1994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高级职称评定委员会,这也是新闻与传播研究所首次有代表(而且是两名代表,另一位为所长喻权域)进入这个委员会。当时中国社会科学院分管新闻与传播所的是副院长刘吉,所以我们被编入他分管的哲学片(五个片,每个片20人出头)两年,评职称的会议主持人自然是刘吉;后来编入社会学片,这个片的主持人是副院长汝信。参加社科院里的评职称,我感觉最大的好处是开阔眼界,能够了解相关学科最新的发展和看到一些代表作。其中一些故事,值得说说。

滕守尧当时已是国内著名的西方美学专家,1993年他和我一起参评研究员没有评上。他从副高到正高五年间,共发表了290万字的成果(含译著),质量也颇高。他败在提交的代表作上。可能考虑到自己的一部关于中国哲学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better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5)


回复

2017-02-18

评委们就代表了最高水平?可笑!陈力丹炮制的垃圾东西还少么?李白的《静夜思》仅区区20个字,比时下那些所谓学术专著实为文化垃圾的代表作,谁更有价值?

回复

2016-08-13

如今职称被玩成了笑话,假学历假论文假项目假成果比比皆是。文章作者把自己投谁的票也说了出来,够胆气。一般单位都规定保密的。

回复

2016-07-27

作者违规了吧!不管你的意见是赞成还是反对,都不该在公开场合表达!

回复

2016-07-26

真的是感觉得有著作,但是有些人他就是学的好,但是自己的东西少,这怎么办,否定别人的努力?

回复

2016-07-23

说的挺好,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