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一觉扩张梦武钢,逃不脱的重组宿命

1958年成立的武钢,曾一度是武汉的“骄傲”,当年抢着抱住的“铁饭碗”,如今面临去产能的任务。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武钢开始裁员分流,让数万武钢人回家另谋生路。

责任编辑:顾策 助理编辑 温翠玲 实习生 吴小飞

2016年3月19日,湖北省武汉市,武钢体育公园,大量前武钢职工在助推武钢转型的招聘会上寻找合适的工作岗位,部分求职者仍穿着武钢工作服。(视觉中国/图)

宝钢武钢两大央企正在走向双方一直拒斥的合并重组途中。回顾过去,武钢针对小钢厂的一系列重组均未成功,整个钢铁业也鲜见重组成功案例。

武钢十年来为避免被重组的命运,开始了疯狂扩张,但扩张的结果则是处处亏损。非市场化决策的恶果如今显现无遗。

武汉钢铁集团(下称“武钢”)在2016年6月26日宣布,武钢、宝钢正在筹划战略重组事宜,两家上市公司停牌。这个一年多前的传言,最终被证实。

在此十天前,武钢董事长马国强还在股东大会上否认同行间的并购重组,并称“没有太多的机会”。

虽然重组消息让外界诧异,但南方周末记者从多位武钢退休处干和一线职工口中了解到,大家对此没有一点意外。

2013年7月,50岁的马国强刚调任武钢总经理时,这个传言就已出现。不过后来武钢专门就此事进行辟谣。

马国强来自宝钢,被称为宝钢“管家”。他上任武钢总经理时,掌管武钢十年多的武钢集团董事长邓崎琳,仍是真正“拍板”的人。不过,邓崎琳2015年9月落马,马国强也在此前的6月扶正。

7月19日,南方周末记者致电两家上市公司董秘办,双方态度一致,均称没有进一步信息公布。对于重组的细节,目前仍是个谜。

1958年成立的武钢,曾一度是武汉的“骄傲”,当年抢着抱住的“铁饭碗”,如今面临去产能的任务。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武钢开始裁员分流,让数万武钢人回家另谋生路。

退休的武钢工人付平对南方周末记者说,“儿子一直埋怨我,当初为什么让他进武钢。”当年,女人以嫁给武钢人为荣,但今天,付平在为30岁的儿子找不到媳妇发愁。

“推进洞房”

“这需要给我一个做卡耐基的环境,没有的话,我要做卡耐基,还没做成,我就死了。”

2015年10月,马国强从邓崎琳手中接过来的是一个烫手山芋。2015年,武钢以亏损75.15亿元取代2014年亏损45亿的鞍钢,成为钢铁行业上市公司新的“亏损王”。而此前一年,武钢还盈利16.8亿。

从2013年开始,钢铁行业的产能过剩就显现出来,新一轮“去产能”也拉开序幕。但实际上,这个词从2003年就伴随钢铁工业的发展,年年被中央提及。钢铁行业的通常做法是“上大压小”“做大做强”,去掉的产能永远赶不上新增的规模。

不过2015年有了变化。中国钢铁协会的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粗钢产量达到8.04亿吨,同比下降2.3%;钢材实际消费量6.64亿吨,同比下滑5.4%,为1996年来首次下降。

2016年2月,国务院下了“死命令”,接下来五年时间压减粗钢产能1亿吨到1.5亿吨。而压减产能,其中一个方式就是加快兼并重组。新的《钢铁产业调整政策》要求,到2025年,要形成3到5家在全球有较强竞争力的超大钢铁集团。

目前,最具实力的国有钢铁企业非宝钢莫属。世界钢铁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宝钢以2015年年产粗钢3493.8万吨位列全球十大钢企第5名。但另一个数据显示,宝钢日子也并不好过——2015年宝钢旗下上市公司宝钢股份净利润仅10.13亿元,创下18年来新低,同比下降82.51%。

为达到上述超大钢铁集团的目标,宝武一旦合并,将超过河北钢铁集团成为中国最大、世界第二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zero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11)


回复

2016-07-30

国有企业如果不是垄断性行业,光内部人就足以搞垮搞死多次。

回复

2016-07-28

一年盈利才10几个亿的钢厂,海外几百亿买矿的钱从哪里来的?为什么她们姓国就那么容易贷到款,姓私就千难万难?不讲究资源合理配置,只要它姓国,就理直气壮做强做大?

双木
回复

双木

2016-07-24

京剧《海港》台词:靠他们这号人,还能管好码头?

ljgc0322
回复

ljgc0322

2016-07-23

继续把国企“做大”、“做强”、“做优”吧,你们开心就好,千万不要客气!

回复

2016-07-22

船大调头难啊

回复

2016-07-22

前不久,国家领导人要求理直气壮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认真读了这篇文章,发现;做大容易做强难,做优更难。媒体报道过,中国是海外最大的铁矿石用户,但是却没有定价权,收购的矿山现在看来都是一个姓---亏。有的已经破产或停产。国企做大了,市场发生变化,未免“船大难调头”相应民企“船小好调头”就是劣势。甚至有些“拉郎配”做大,内部问题重重,时过境迁而毫无经济效益可言。日本在重化工产业成为夕阳产业后转型为“短小轻薄”的时代,注重产品科技含量可以作为借鉴。假如武钢在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转型弄成房地产业(这是一个科技含量不高的产业),以它自身的资源优势、经济实力和人才贮备如今可能是武汉最大的房地产商而不至于沦落到如此境地。

回复

2016-07-21

国企都是输打赢要吧!

大马
回复

大马

2016-07-21

这些亏出去的钱,谁负责?说是全民所有,其实和老百姓没一毛钱关系,赚了是关系户得利,亏了是国家买单,国家的钱哪来,所有纳税人

回复

2016-07-21

国企通病,就这样,没救。

回复

2016-07-21

[doge][doge][doge]做了几年钢铁销售的[doge]面临着严峻就业问题

回复

2016-07-21

[馋嘴][馋嘴][馋嘴][色][爱你][爱你][色][鲜花][鲜花][爱你][爱你]点我[色]头像、有福利!看真[衰]人啪啪![爱你][爱你][爱你][爱你][爱你][爱你][怒][怒][怒][怒]fe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