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洪峰】暴雨之夜,武汉万人大转移 逃离“水袋子”

在消泗乡,绝大多数都是留守老人,他们最不愿离开,“舍不得家里的东西,自己又搬不动东西,就都不肯走。”为了劝说他们赶紧上车离开,向英木和队员们只能自己亲自上阵给老人们搬东西。

责任编辑:刘斌 助理编辑 温翠玲

2016年7月8日,武汉市蔡甸区消泗乡港洲村的村民在傍晚时分还守护在堤岸上。(南方周末记者 翁洹/图)

一共有三千多名干部参与了此次大转移,这三千人分为了五个大组:协调组、人员核查组、交通组、思想工作组,以及治安组,其中负责敲门劝说群众的属于思想工作组。

在消泗乡,绝大多数都是留守老人,他们最不愿离开,“舍不得家里的东西,自己又搬不动东西,就都不肯走。”为了劝说他们赶紧上车离开,向英木和队员们只能自己亲自上阵给老人们搬东西。

上了车之后,整个公交车上的气氛也异常凝重。虽然旁边坐着都是相识的邻居,但是没有任何人聊天,“没心情”,周早英至今回忆起来仍有些伤心。

武汉蔡甸区消泗乡的7个民垸,就是7个“水袋子”。过去半个世纪里,这里兜住了武汉大部分洪水,而住在这里的人也最知道水的厉害。

水位是夏天最重要的度量衡,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熟记着自家的海拔,对照着大坝上的刻度,计算着自己的生活。

冬天筑坝,夏天防汛,每年7月到9月,都是兜水的日子。有时候到脚踝、有时候到小腿,偶尔的几年里,整个村庄都浸泡在水中。在这片云梦泽之地,人们世世代代与水为伴,与水相斗。

绝大多数时候,他们赶走了水。在2016年的夏天,他们被水放逐。

倾“缸”大雨

7月5日,前一场暴雨的积水仍没有退去,庄稼地里,水已经到了玉米秆的腰部。

早上8点新一轮暴雨又开始了,这一次雨下得更大了,“就像缸水从上往下泼”,当地一位官员形容说,从倾盆大雨下成了倾“缸”大雨。

气象部门的数据显示,从7月5日早上8时至7月6日凌晨6时,消泗乡降雨量达200毫米,“24个小时,下了全年三分之一的雨”。

挖沟村的王兰正在巡堤,这片位于村上游的堤坝,将来自洪北河上游的客水阻挡在外。水位还在上升,村民们在原有堤坝上又筑了一层子堤。

真正的危险还在上游。距离挖沟村不到五公里的南边湖垸民堤,早在两天前,水位已达到25.64米,而这里最高的防守能力只有25.50米,也就是说水位已经超过了防洪能力0.14米。

尽管如此,村民们依旧没有放弃,还在不断地加派人手,他们扛着沙袋垒高子堤。乡里也采取分流、限排等多种措施,试图保住大堤。受这座大堤庇护的是挖沟村、九沟村两个村的2206位村民。

王兰原本以为,这一次也不会出现什么意外,“一定能够守护”,堤坝上传来的消息也是溃漫已经控制住了。

不过,新一轮降雨使得情况急转直下,8点之后,南边湖民垸堤发生多处漫溃,其中一道溃口长达20米。9点,区防汛抗旱指挥部作出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小碧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