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万人抢5000个入学名额,如何公平分配? 学区房暴涨之谜

2014年北京教改之后,按照就近和免试原则,在优质学校招生范围内有一套房子,成为最有效和最保险的上名校途径。一方面,以房择校堵住了“条子生”、“共建生”、特长生、赞助费、推优、点招等择校渠道;另一方面,它也造就了天价学区房市场。

责任编辑:冯禹丁

2014年11月27日,江苏南通一处房地产楼盘醒目的促销广告:“名校就在家门口”。(CFP/图)

2014年北京教改之后,按照就近和免试原则,在优质学校招生范围内有一套房子,成为最有效和最保险的上名校途径。一方面,以房择校堵住了“条子生”、“共建生”、特长生、赞助费、推优、点招等择校渠道;另一方面,它也造就了天价学区房市场。

2016年4月底,北京市各区陆续公布了今年的小学和初中入学政策。南方周末记者梳理发现,在入学条件上,房子的权重越来越大。

比如,海淀区今年正式施行“六年一学位”政策,一个房子地址,六年内只能被用来做一次入学登记。而西城区则规定,今年光有西城户口不能保障孩子上学,还得在西城实际居住(买房或租房)。

今年北京市各区上学政策的另一大变化是,非京籍学生入学越来越严。比如,石景山区规定,持有《北京市工作居住证》(俗称“北京绿卡”)的非京籍,今年将不再享受京籍入学待遇。再比如,丰台区规定,以后对于非京籍学生父母的工作和租房情况,每年都要动态审核。

自从2014年北京启动“教改”以来,每年4月公布的各区入学政策,成为所有京籍和非京籍家长们最为关心的事情。

北京各区的入学政策,每年都会略有调整,但唯一不变的是“就近原则”。对家长们来说,如果想让自己的孩子消费到优质教育资源,那么在相应优质学区有一套房子,成为最保险也几乎是唯一的选择。

《中国教育报》曾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2015年北京大概有16万名儿童进行了小学入学信息采集。其中,京籍学生大概10万名,非京籍大概6万名。但东城、西城和海淀三个区口碑最好的25所小学,只能接收大概5000名学生。

一边是16万人的潜在需求,一边是5000个优质学位名额,这是北京优质学区房市场价格一路高歌猛进的主要原因。

而且,随着二孩的放开,上学需求将进一步放大。北京师范大学的几位学者在一篇论文中预测,2015年-2025北京市小学生入学人数将在现有17万人的基础上逐年增加,最终稳定在25万—30万人。

就近原则,也是国际上通行的义务制教育入学惯例。只不过,由于北京这样的超级城市入学需求和教育资源供给严重失衡,各区政府对适龄儿童的容纳能力有限。最后只能是在就近原则的前提下,根据是否有房子,以及房子位置来进行学位资源的分配。对政府来讲,这是无奈之举。

北京2014年教改政策的出台初衷,其实是为了打击特权生等灰色上学渠道,推动教育均衡化。

教改后价格快速上涨的学区房,本身就数量特别有限。灰色渠道被堵死,市场的力量开始起作用,并最终反映到学区房价格上涨上。

从以钱、权、优择校到以房择校

在北京家长圈小有名气并兼职做入学咨询的无言(网名)对南方周末记者介绍,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市的义务制教育发生过两次大的改革。一次是1997年,一次是2014年。

1997年之前,北京市的外来人口还很少,上学的需求主要是京籍儿童。其中,小学主要是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刘小珊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