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外的杨周翰先生

在比较文学领域,杨周翰是中国极少的几位差堪与钱锺书先生并论的有成就的学人之一。

责任编辑:刘小磊

杨周翰先生(南方周末资料图/图)

在比较文学领域,杨周翰是中国极少的几位差堪与钱锺书先生并论的有成就的学人之一。

在杨周翰、许国璋、王佐良、周珏良、李赋宁这批毕业于西南联大、1949年后渐次成为英文教学、研究名家的学者当中,论学问之邃密,杨周翰(1915-1989)先生或许要排在第一位。像王佐良先生,自然也是有学问的,但他所做的主要是“接引后学”的工作,能得初学者的欢心,而他的著述中值得拿给外国同行看看的,似乎并不多。杨周翰先生治英国文学,全面且深入,十六、十七、十八世纪文学尤所究心,他的《十七世纪英国文学》一书,将繁难的材料从容含玩,以平易之笔出之,不愧名著,时至今日,仍无可取代,无从跻攀。在比较文学领域,杨周翰也是中国极少的几位差堪与钱锺书先生并论的有成就的学人之一。

今年4月,上海人民出版社印行六卷本《杨周翰作品集》,将杨周翰先生的主要著译加以收集、重版,便于普通读者检视,这是值得欢迎的。当然,既非“全集”,对零散的文章、译文未加理董,也就可以理解了。只不过单看六卷本《杨周翰作品集》,对杨先生的学术生涯似不易形成较完整的、渐进式的概观。在此,试以不见于《杨周翰作品集》及《忧郁的解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两书的文章、著作、译文为例,稍稍勾勒杨周翰先生从上世纪4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学问变迁嬗递之迹,以期对这样一位出色的外国文学学者增进一些了解,同时也寄望对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之学行、际遇可窥豹一斑。

为《世界文艺季刊》撰稿

1945年,杨周翰30岁,六年前从西南联大毕业,留校任助教。这时的他,好像还是一位写诗、译诗、评诗的“文学青年”。

《世界文艺季刊》于1945年8月在重庆推出创刊号,稿件自然是事先准备好的,既然在战时,一切从简,纸张、排版都糟得很——卞之琳的名字在目录中被排成“卞琳之”,第二期又排成了“卡之琳”。世界文艺季刊社社长杭立武,当时任教育部次长,想来是挂名的。主编者杨振声、李广田,都是西南联大的教授。撰稿阵容中有不少西南联大的教员,杨振声、李广田、卞之琳之外,尚有冯至、陈祖文、杨周翰、王还(杨周翰夫人)等。

杨周翰在《世界文艺季刊》创刊号上发表了一篇颇长的诗论《路易·麦克尼斯的诗》(近12页)。路易·麦克尼斯(Louis MacNeice,1907-1963)是著名的爱尔兰现代诗人,曾与奥登合著《冰岛书简》,他自己最有名的诗集为《秋天日记》。到今天,翻译成中文的路易·麦克尼斯的诗,也才有零散的几首。著文评介者寥寥(可参拙文《好诗人未必会写信》,《东方早报·上海书评》2011年5月8日)。杨周翰先生的诗论,征引广泛,观点明确,对当代英语诗人的作品如数家珍,是达到了当时欧美评论者的水准的。如他对麦克尼斯、奥登诗艺之比较,可见其体悟之深细:

他的累积力则可与奥登媲美。他能集聚安排一大堆相关或不相关的物件或意象,成为灿烂的展览,这些的联系不是一根硬挺的竿子而是个流动的东西,显示作者的笔的灵活。他的用韵之轻易也如奥登,有时流于打油诗的品格。他和奥登还有相似之点:同为中学教员、同学,同用学校生活和儿童时代的意象在诗里。不同的地方是奥登把他的童年和学校时代溶解到诗里,他写诗的时候,他又重生活那一段时间,它成为他的人格的一部分。麦氏则较为成熟,他把它投射到诗内,他站在它的外面,他回顾,回想,但它不是他的一部分,它是另外一件东西。

《世界文艺季刊》第一卷第三期(1946年4月),杨周翰提供了分量最重的两篇稿件,一是文章《论近代美国诗歌》,二是译文《近代美国诗选译》,从第一页一直排到第76页,占据了当期杂志五分之二的篇幅。《编辑后记》中说:“……因为先有了杨周翰先生的《论近代美国诗歌》,我们便又请杨先生于百忙中给翻了三十首诗,这样,我们对于近代美国诗就有了一个概括的认识,而且,杨先生的工作做得那么精细而审慎,这是值得我们敬佩而感谢的,所以虽然占去了相当多的篇幅,然而这很值得。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刘小珊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