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心理科普作家眼里的“网红时代”“网红更红,网红难控,网红更烂”

当追求娱乐的天性变得异常突出,甚至“娱乐至死”时,这不是网络带来的,更不是“网红”带来的,而是社会失范在互联网相关领域上的反映罢了。

责任编辑:曹海东 刘斌 助理编辑 温翠玲

唐映红(受访者供图/图)

当追求娱乐的天性变得异常突出,甚至“娱乐至死”时,这不是网络带来的,更不是“网红”带来的,而是社会失范在互联网相关领域上的反映罢了。

“网红”是互联网普及以来的一种自然现象,但公众对网红的追捧本身并不是新事物,从众心理和投射心理本来就是人类天性的一部分。

网红发展演变的时间节点与两个关键要素有关。其一是网络媒体自身的发展演变——从论坛到博客,到微博,再到微信,每一次网络媒体的技术进步都会改变网络传播的生态,从而以不同的方式,造就不同的“网红”。

其二是网络监管,网络传播具有平行、分布、即时的特点,无法建立起传统媒体那样的“守门人”机制,只能在摸索中逐渐积累其监管的途径、技术和手段。这就使得每一次传播技术的进步都会带来一段时间的“繁荣期”,这个节奏和周期也会影响到“网红”的起伏演变。

从我个人的印象和经验来看,朱海军、芙蓉姐姐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zero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5)


xiaochaoldc
回复

xiaochaoldc

2016-06-16

人们每天要面对数量超过他们处理能力的讯息,因此他们更有可能选择追随他人的方式来甄别和拣选有限讯息,这就完成了远比传统时代更为显著和突出的聚合效应

芦苇
回复

芦苇

2016-06-16

网红现象透露出一方面我们当前社会部分个体存在的精神虚无感和社会大环境下部分年轻人的价值取向

回复

2016-06-15

网红就像天空的彩虹,虽然引世上人仰望,但终究转瞬即逝。

回复

2016-06-15

监督,管理,指导,转型,加大教育力度,扩大科普范围。

回复

2016-06-14

娱乐致死并非杞人忧天。浮躁的社会中,网红的确是一种病态社会的折射,但这也是社会的文化风气的堕落、是人的自主意识和自由意志的丧失的体现,人们像泡澡一样自由进入媒介环境中,没有痛苦,也没有思考,只有不知为何的笑与乐。这是一种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现象,批评地看待并不是遥远的推测,并非杞人忧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