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志田:君子和小人的消长是对应的
罗志田教授在《道大无外》一书说:“‘不变’的确是中国的一个主要特征。中国何以能‘维稳’,又怎样‘维稳’,乃是亟待探索的大题目。”
责任编辑:李宏宇 袁蕾
2016年3月,四川大学杰出教授、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罗志田在《南方周末》的专栏结集出版。这本名为《道大无外——校园与社会》的随笔集分为上下两篇,上篇谈大学、下篇谈历史——都是罗志田的本业。
1977年,当了9年知青的罗志田报名参加高考。第一志愿填的是成都师范学校高师班,为了“谋个饭碗”第二志愿填中文系;第三志愿填了个四川大学历史系。谁想“川大”是重点,先取。后来英语摸底考试,他得了10分。
在川大,罗志田经常逃课,去图书馆看那些以前没办法看到的书。大学二年级,一个好朋友对他说:我英语现在已经很厉害了,我放你一年,这一年我不学,看你能不能赶上来。罗志田就这样捡起了英语。从川大毕业后,他分配到四川师范大学。1987年,川师大得到5个出国名额,罗志田得到了这个机会。
那时,他在川大老师顾学稼主编的美国史大部头著作中,撰写1898年到1929年的中美关系史。联系出国时,正写到“一战”。美国研究这段历史最出色的学者蒲嘉锡(Noel H. Pugach)在新墨西哥大学。蒲嘉锡为一战期间的驻中国公使芮恩施写过传记。罗志田给蒲嘉锡写信,得到去新墨西哥大学读书的机会。硕士念完,中美关系史的写作尚未完成。北伐前后美国驻华公使马慕瑞是普林斯顿大学的校友,他把自己的所有文件都捐给了普大。罗志田跟着手里的题目,去了普大。
治外交史要看大量外交档案。罗志田每天看十来个小时微缩胶卷,很快就看坏了眼睛。他的主科导师詹森(Marius B. Jansen)在作业评语中写道:这个人用了很多档案,但我希望,他的视野能从档案上移开一点。
詹森老师的话早早破除了罗志田对独门秘籍式史料的执念。秘密在历史上起到的作用有限。
理论上,“50后”和“60后”应该是中国历史上最厚今薄古的两代人。罗志田却意外地成为一个“尊古主义者”。尊古的言论在《道大无外》一书中比比皆是:“过去爱说中国几千年不变,视为停滞,而学者也多寻其转变或发展的迹象,以为中国非停滞证明。其实不变、停滞的一个同义词便是稳定,在世界大历史中,很少有国家能够长期‘维稳’。尤其在外国眼中,‘不变’的确是中国的一个主要特征。中国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b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