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司为何热抢保险牌照?

安邦保险、前海人寿在资本市场的示范效应,让很多大公司意识到,跨界获得一张保险牌照,就等于获得了一个低成本的融资工具。但如果不能持续实现高收益,这个游戏也很可能戛然而止。

责任编辑:顾策

北京西三环路上铺满理财保险广告的公交车。(视觉中国/图)

安邦保险、前海人寿在资本市场的示范效应,让很多大公司意识到,跨界获得一张保险牌照,就等于获得了一个低成本的融资工具。但如果不能持续实现高收益,这个游戏也很可能戛然而止。

两百多家企业排在保监会门口抢拿牌照,是中国自1980年代重启保险业以来从未有过的盛况。

查询2015年至今的上市公司公告,可以看到七匹狼、爱仕达、汤臣倍健、盛大网络、唯品会、恒大集团、百度、大名城、乐视网、中联重科、三一集团等这些与保险本无关系的知名企业,都参与了新保险公司的发起设立。

这些公司踊跃跨界进入保险业,究竟是为了什么?

保险牌照并未“开闸”

“目前到保监会排队申请牌照的公司近200家。”保监会主席项俊波在2016年3月两会期间的发言直接反映了眼下各类企业争抢保险牌照的盛况。

查询2015年修订的保险法,设立保险公司的条件有七条,其中有红线要求的是“最近三年内无重大违法违规记录,净资产不低于人民币二亿元”。

项俊波表示,保监会在牌照审批上有四个原则:企业自身条件过硬,包括主要股东连续3年盈利;服务国家战略,牌照审批向“一带一路”、自贸区战略倾斜;关注空白区域,比如西北地区;支持专业创新,鼓励专业性的保险公司。

“每个公司想尽快拿到牌照,总得按照上面的标准拿出个理由来。”南开大学风险管理与保险系教授朱铭来对南方周末记者说,“而且排队的人再多,每年放出来的牌照一般都不会超过10张。”

1980年代,中国保险业发出第一张牌照。1996年迎来第一次“大扩军”,在一百多份牌照申请中,当时的主管单位人民银行只批准了5张。而后是2000年颁发了4张,2004年发了18张。到了2008年,全国保险公司数量达到115家。

2014年,监管部门改变策略,“放开前端,管住后端”,颁布了一系列资金运用新政。其中最重要的是“新国十条”的出台。

针对2006年的“国十条”(《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2014年8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被称为“新国十条”。它有10个方面、32项内容。重要的是,这份文件提升了保险业的行业定位,首次明确保险业是“现代经济的重要产业”、“财富管理的基本手段”。

根据最新数据,截至2016年一季度末,全国保险机构197家,较年初增加3家。

虽然过去十年间保费收入从50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zero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