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头发涩是怎么产生的?

中国科学家第一次揭开“涩”的科学原理:水果或茶中的单宁酸等酚类化合物增加了口腔内壁的摩擦系数,导致了口腔发涩。未来,科学家不仅试图继续从摩擦学的角度研究其他口腔刺激的原因,还希望基于这些原理开发出新的材料。

责任编辑:朱力远

科学家利用仿生摩擦学原理开发的舌头形状的水凝胶。(南方周末资料图/图)

中国科学家第一次揭开“涩”的科学原理:水果或茶中的单宁酸等酚类化合物增加了口腔内壁的摩擦系数,导致了口腔发涩。未来,科学家不仅试图继续从摩擦学的角度研究其他口腔刺激的原因,还希望基于这些原理开发出新的材料。

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喝茶和咖啡,或者吃没有完全成熟的水果时,感觉口中发涩。那么,究竟什么是“发涩”?

最近,《德国应用化学》上刊发的一篇论文解释了“涩”的机理。来自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周峰带领研究小组发现,水果或茶中的单宁酸等酚类化合物增加了口腔内壁的摩擦系数,导致了口腔发涩。

这是科学家们第一次揭开“涩”的科学原理。未来,科学家们不仅试图继续从摩擦学的角度研究其他口腔刺激的原因,同时还希望基于这些原理开发出新材料。

摩擦生“涩”

科学家们已经知道,酸、甜、苦、辣等味觉是食物刺激舌头上的味蕾让人产生的感觉。“涩”不仅在舌头上发生,也在口腔黏膜覆盖的地方发生,显然与味觉的产生机理不同。尽管人们早就注意到这一奇妙现象,却一直无法解释其生物学原理。

早在1974年,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化学系教授埃德温·哈斯拉姆(Edwin Haslam)注意到水果中存在涩味。他认为,许多植物组织中含有单宁酸,在单宁酸的存在下,水果中的多酚与唾液蛋白和糖蛋白在口腔中发生了复杂的化学作用。

“这样的相互作用产生了人对‘涩味’(the physiology of the astringency sensation)的生理感知。”哈斯拉姆1974年1月刊发在学术期刊《生物化学》(Biochem. J.)上的论文中写道。

但是,这篇论文并没有像人们所期待的那样,进一步研究“涩味”的产生机制。哈斯拉姆站在一个化学家的角度,深入讨论了不同条件下多酚与各种唾液蛋白、糖蛋白的化学反应和产物。

大约四十年后,哈斯拉姆于2013年去世。通过这篇论文,从事生物摩擦学的科学家周峰与哈斯拉姆的想法相遇了。

周峰告诉南方周末,“润滑”是摩擦学研究的主要领域。多年来,周峰通过反复对“润滑”一词的考据,找到了该领域研究的关键逻辑。&ldqu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zero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